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养猪

生态养猪

1养殖方式
“猪-沼-茶(草、林、菜)生态型养殖模式”,也称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型养殖模式,或循环经济型养殖模式。

是以生产沼气为核心,把种植、养殖和生活三个孤立的活动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一种生物的废弃物成为另一种生物的养料或生产原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这种模式的猪场排泄物一般必须经干捡粪和固液分离后,粪渣固体经过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将其运输至茶林、草地、菜地、竹林、树林等用于基肥或追肥。

污水则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猪场及周边农村居民的加热能源或用于沼气发电等,沼液则通过专门管道或车辆运输至消纳地进行消纳。

通过这种模式猪场粪污作为有机肥料被种植物完全吸收利用,不会对环境及水源造成污染,有效地解决了种植园的有机肥来源问题,相互补充,互为需求,这样就有可能达到养猪场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达到变废为宝、环保生态的目的。

这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养猪模式其本质就是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图1 生态猪养殖模式
2 设计原则
“猪-沼-果(草、林、菜)”生态养殖模式的设计原则:一是合理设计,节约用水,减少排水量,尽量进行人工干清粪,少用水冲洗猪栏,将含有猪粪尿的污水进行固液分离,粪渣固体和人工清粪一道进入大容量堆积池自然发酵成有机肥,集中运输至茶园、草地或竹林、树林等用于基肥、施肥,减轻粪液处理系统后阶段的压力;二是设计工艺及设备选型必须考虑到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节余地,能适应负荷量变化,确保排放水质稳定且用于农业生产;三是便于操作管理,减少动力消耗和运行费用,节约生产成本,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猪场的加热能源或用于沼气发电;四是该模式需要配套相应的茶(草、林、菜)地,按照种养平衡的原则,每666.67m2种植地承载的生猪限量为:菜地3~6头,柑橘园4~5头,香蕉园2~2.5头,狼尾草地6~10头,黑麦草地2~2.5头,林地1~3头,茶园2~2.5头;五是沼气池建造容积应根据不同的饲养规模建设成不同的大小类型,可根据猪场每天产生的沼液量来计算建造沼气池的容积,沼气池大小一般要建造可容纳9d以上沼液量为好。

3 技术方案设计
3.1 基础设施设计
3.1.1 选址
本项目选址位于南湾牧场南坡,海拔为1013m,面积约为地势干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缓坡而总体平坦。

猪场选址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当永兴县级人民政府划定的可养区内,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相结合。

规划修建公路分别与南湾牧场、山下相连,交通较为便利。

水源主要依靠山泉,水量充足并符合动物防疫和卫生要求、取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

3.1.2 猪场建筑要求
种猪繁育基地的布局包括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生猪活动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猪隔离区等功能区。

为满足猪分阶段、分群饲养的要求,各猪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

猪舍建筑面积为存栏猪(大小平均)1.5m2/头左右。

配套的生活管理区、生猪活动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猪隔离区等功能区、舍与舍之间的隔离区、道路、绿化等占地面积为猪舍的3倍。

猪舍建筑为东西走
向、座北朝南,猪舍幢间距离约是12~13m,猪舍屋顶滴水檐高度为3~4m,猪舍跨度按功能分别建7.5~12m不等。

猪舍长度以保证猪群转栏全进全出为一单元。

屋顶采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和猪舍安装吊顶。

猪舍南北面用窗户,必要时考虑安装水帘负压通风系统,以便于调节猪舍温度、湿度和风的流量。

猪场建有围墙,进入人员或车辆要过消毒池,门口建有专用的更衣室、喷雾消毒间。

各生产区入口也建有消毒池,清洁道和污染道分开。

在猪舍具体建设过程中,做到雨水道和污水道分开,污水通道埋于地下和治污设施相连,雨水通过明沟直接排出场外,通过雨污分离,来减少猪场污水的排放量。

同时,在猪场建设时考虑环境的绿化,猪舍与猪舍之间留有一定的空地用来种植花草树木,以美化和优化猪场的环境。

3.1.3 粪污处理设计
(1)采用尽可能多的人工干捡粪,能有效减轻污水处理系统后阶段的压力,减少沼液的悬浮物、氨氮等浓度,从而相应减少土地的消纳面积和降低储液池容量。

(2)养猪场粪污、排泄物在进入沼气发酵池前经干拾粪和固液分离,干拾粪和分离出来的粪渣固体经过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然后集中运至茶园、果园、林地,用于茶园、果园、林地的基肥和追肥。

(3)储粪池的建设按存栏生猪每5~6头建1m3储粪池进行标准建造,储粪池建筑采用分间设计,有顶棚屋顶,防止雨水进入池内,池底设计防水、防漏。

储液池建设的容量大小不低于农林作物生产用肥的最大间隔时间内养猪场排放沼液的总量。

3.1.4 沼气池设计
沼气发酵池以存栏猪0.3m3/头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建设,同时考虑污水在沼气池内9天的发酵时间。

整个猪场的粪污、排泄物全部流进沼气池。

整个沼气工程要建6个池,即:干湿分离池(格栅井)→酸化调节池→沼气发酵池→曝氧池→沉淀池→生物氧化池。

沼气池与畜圈、日光温室相连。

同时,坚持“圆、小、浅”的原则,即沼气池池型为圆柱形,主池容积根据猪场的实际规模而定。

再次,采用直管进料,出料口加盖。

污水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沼液流出后经专门曝氧池曝氧后进入沉淀池沉淀,而后进入生物氧化池进行生物氧化处理。

生物氧化池按存栏猪1m3/头的标准建设,基本可做到达标排放。

图2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3.2 养殖繁育设计
3.2.1 选育流程设计
在生态猪仔分哺乳、断奶、保育阶段制定相应选育标准,对选育结果及时进行记录,当体重达25千克左右(保育转群时)转入测定舍开始生产性能测定.测定期间要及时处理异常猪只,并做记录。

通过以上选育流程管理.使育种选育工作变得流程化、可管理化。

3.2.2 放养管理
林下养猪是指在林地环境下,以猪为养殖对象,舍饲和林地放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是近年来掀起的一项低碳环保的新兴养殖方式。

由于该方式能较好克服养殖污染,缓解用地紧张,生产出天然优质的商品猪,因而深受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崇和广大养殖者、消费者的欢迎。

然而,由于猪品种、林地结构等的差异,养殖户在林下养殖时必须掌握相关管理技术。

(1)建立放养驯练场,将准备放养的种猪集中到放养林地的一个场地进行循序渐进式的驯练,白天放养,晚上找回,这样,反复驯练1周-2周,然后放养。

(2)建立固定的投喂地点、时间、口令,在放养区挑选合适的地点、适当放置料、水槽,选择固定的时间,统一的口令信息,使放养猪形成条件反射,适应放养管理。

(3)由于放养猪接触野外环境,容易滋生寄生虫,因此,要定期针对性地在饲料中加入驱虫药物,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4)根据大小合理分群:一方面合理分群,让放养猪都能吃上料,均匀生长;另一方面,便于掌握放养猪的生长情况,及时出栏上市。

3.2.3 饲养及饲料设计
按照猪的不同用途和生长发育阶段,合理配制饲料,实行分栏分群饲养,定时、定量、定质饲喂,重视猪舍环境卫生,调教吃料、睡觉、大小便三角定位。

注意冬春保暖,夏季防暑降温,保持饮水清清卫生和足量供给。

只有做到合理的饲养管理,才能降低猪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降低饲料消耗,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缩短饲养周期,节约饲养成本。

饲料是养猪的基础,也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般情况下,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80%,所以合理地选择、利用、开发饲料,提高饲料报酬率,降低耗料率,对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2.4 防疫设计
(1)实行兽医防疫卫生管理的专人负责制,制定本场兽医防疫卫生工作计划.实施猪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2)严格隔离饲养。

猪场只能有一个出入口,禁止非生产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猪场门口设消毒池和更衣室,饲养人员进入猪场时要更换已消毒的工作衣裤和
胶靴,工作服在场内清洗并定期消毒;卸料、装猪的车辆不得进入猪场;猪舍内用具不得携出场外。

各猪舍的用具不得串换混用:严格控制参观活动,参观者进场时须与工作人员一样对待。

(3)坚持“自繁自养”。

需从外地引进新的猪种时,只能引自非疫区的健康猪场:在起运前应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并签发检疫证书,再经本场兽医验证、检疫、隔离观察l-2个月,经检查认为是健康猪只,经全身喷雾消毒,方可入舍混群:在隔离期间还应驱除体外寄生虫,没有注射疫苗的应补注各种疫苗。

(4)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

繁殖母猪做到集中配种、集中产仔。

以便于产房和哺乳母猪舍的消毒;仔猪断奶后应集中进入育成猪舍或肥育猪舍,同时出栏;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空圈15d以上再引入健康猪群。

(5)放养猪在生长过程中与林地环境广泛接触,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疫病传染因素的威胁,并且放养猪生长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10个月~12个月才出栏。

为防患未然,必须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放养猪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放养猪抵抗力,确保放养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