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朝常识

宋朝常识

宋代历代名臣武将生平介绍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说:“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还有一位当代著名学者表示:“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所以,宋代的文臣武将像夜空中璀璨的群星一样交相辉映。

岁月的流失,冲刷不掉他们的赫赫英名;朝代的兴废,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业绩。

石守信(928-1971)北宋初年大将。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后周时官至禁军殿前都虞侯、侍卫都指挥使,与赵匡胤(宋太祖)相亲厚。

宋初参加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

建降二年(公元961年)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年由太祖授意,与王审琦、高怀德等自请解除兵权。

累任节镇,聚敛巨万,在洛阳驱使民夫建造崇德寺,不给工值为人所恨。

狄青(1008-1057),北宋大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

军人出身,在对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范仲淹等所器重,由士兵累升为大将。

仁宗劝他用药除去面涅(兵士脸上刺的符号),他不肯,认为留着可鼓舞士气。

皇五年(1053年)升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后被排挤去职,出判陈州而死。

宗泽(1060-1128),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宋名将。

元进士。

靖康元年(1126年)知磁州,募集义勇,抗击金兵。

康王赵构使金,至磁州,被他所留。

旋被任副元帅,南下救援京师。

次年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

他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均被主和派排斥,遂忧愤成疾,临死时连呼三声「渡河」。

著有《宗忠简集》。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宋代大臣。

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初围开封时,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

但不久却被耿南仲等所排斥。

次年南宋高宗即位,任为宰相。

他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天,又被黄潜善、汪伯彦排斥。

后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

他曾多次上疏,陈说抗金之策,高宗皆不纳。

著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农家出身。

宣和四年(1122年),应募为兵。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岳飞拜见康王赵构,补为承信郎。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宋高宗。

岳飞曾上书言事,因「越职」而剥夺官职。

此后,岳飞便分别在张所、王彦、宗泽部下抗金,屡立战功。

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将完颜宗弼(金兀术)率军渡江南侵,宋诸将皆惧,独岳飞力战,转战于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地。

建炎四年(1130年),完颜宗弼攻常州,岳飞屯兵于宜兴县。

金人再攻常州,岳飞四战皆捷。

完颜宗弼趋建康,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兵,并乘夜扰乱金营,又于龙湾大破金军。

完颜宗弼只好奔淮西,岳飞收复建康。

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隶属张浚,转战于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等地,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任荆南、鄂岳州制置使,率军北上,破金与伪齐刘豫的联军,收复了湖北、河南诸地,岳飞升为节度使。

这年冬,他又出兵援救庐州(今安徽合肥),击败金军与伪齐军。

绍兴五年(1135年),他镇压了锺相、杨么起事,升为招讨使。

次年,又改为宣抚副使,再次挥军北上,攻占了镇汝军、商州(今陕西商县)、伊阳(今河南嵩县)、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南)等地,直逼蔡州(今河南汝南)。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升任宣抚使,积极准备北伐,但这时宋高宗和秦桧却正加紧议和。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再次南侵,岳飞在郾城和昌府(均在今河南),以少胜多,打击了金军的主力。

当时岳飞所部称「岳家军」,因屡战皆捷而使金人丧胆,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当时岳家军接连获胜,其前锋直抵朱仙镇,拒汴京仅四十五里。

各地抗金力量乘时而起,使黄河以南金人号令不行。

岳飞见国土将复,欢喜地向部下说:「直抵黄龙府(在今吉林长春北面的农安县,为金人完颜部故地),与诸君痛饮耳!」正当岳飞准备渡河、乘胜挺进之时,高宗却连下十二金牌,命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岳飞等被召回临安,解除了兵权,终被罢官赋闲。

金人以「必杀飞,始可和」为和议条件,要高宗杀岳飞。

高宗恐怕岳飞收复故土,「迎还二圣」,令其皇位不保,遂授意秦桧制造冤狱杀飞。

同年十月,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岳飞谋反,十二月二十九日,将岳飞杀害于大理寺狱。

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

淳熙五年(1178年),追谥飞为武穆,宁宗时又追封为鄂王。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南宋名将。

行伍出身,初御西夏有功,其后曾以偏将参加镇ya方腊起事。

宋金战争起,在河北力抗金军,旋随高宗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

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兀术渡江。

次年,世忠率八千人乘海船至镇江,扼长江绝其归路,转战至黄天荡(在今江苏南京附近),与兀术十万大军相持四十八日,兀术大窘。

绍兴初,被调往福建,镇镇龘范汝为起事。

四年(1134年)在大仪(今江苏扬州西北)大破金和伪齐联军。

两年后任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力谋恢复。

秦桧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对。

绍兴十一年被召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授枢密使,解除兵权。

他抗疏反对和议,又以岳飞冤狱面诘秦桧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所言既不被采纳,乃自请解职,闭门谢客。

死后追封蕲王。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

理宗宝四年(1256年),他与文天祥同科登进士第。

李庭芝镇淮南,陆秀夫被邀为幕僚。

德元年(1275年),元兵沿长江东下,「边事急,诸僚属多亡(逃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

李庭芝上奏朝廷,陆秀夫被提拔为司农寺丞,累官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德二年(1276年),太皇太后与恭帝向元朝投降,陆秀夫退至温州,立端宗。

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舟南下广东。

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病死,陆秀夫遂立八岁的卫王赵为帝,改元祥兴,迁于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

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掌朝政。

祥兴二年,即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山被元军攻破,陆秀夫乃背负幼帝蹈海死,年四十四。

他与文天祥、张世杰被称为「宋亡三杰」。

张世杰(?-1279),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南宋抗元将领。

行伍出身,因战功升都统制。

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收复浙西诸城,又在焦山(在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但失利。

元军进迫临安时,他和文天祥主张力战到底,为丞相陈宜中所阻。

次年临安失守,他率军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端宗,坚决抵抗。

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

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又立赵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奉居山(在今广东新会南)。

后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溺死。

他与文天祥、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寇凖(961—1023)北宋政治家。

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人。

寇凖自幼丧父,但他聪明好学,少年多才,尤其对《春秋》三传,不仅能倒背如流,而且理解得很透彻。

他19岁时便考中进士,20岁任巴东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等官。

他官运亨通,并不是依附权贵和阿谀逢迎,而是刚正廉明,不畏权贵。

一天,上朝议事,因自己观点与太宗不合,公然与皇帝争执起来。

太宗十分恼火,起身离去,但寇凖上前牵住其衣服,无奈下,太宗只好落座听完大家的意见,一直把事情解决完好才退朝。

由此太宗非常赞赏寇凖,说:“朕有寇凖,就好像唐太宗有魏徵一样。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辽)大举入侵,气势汹汹,朝野震动,作为宰相的寇凖坚决反对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皇帝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由此,宋军士气大振,再加上辽军大将萧垯凛被宋军射死,士气一落千丈,萧太后惟恐腹背受敌,只得求和,签订了“澶渊之盟”。

从此之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这对两国间的贸易、民间交往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些虽然不能说全是寇凖一人之功,但是没有他,这个协议是不可能达成的。

杨业(?—986)北宋名将,又名继业。

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青年时到太原,成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归宋后,任职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军起兵十万,以耶律沙为统帅,进攻雁门关。

时任仪州刺史的杨业得知敌情后,当时手下仅有几千骑兵,杨老将军知道,用几千人和十万敌军硬打,是非败不可的。

于是,他命令儿子杨延昭(杨六郎)守州城,亲率精骑数百人,潜师夜行,从西隆关走出,绕到雁门关北口,从背后袭击辽军。

当时正值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辽兵正在睡梦之中,杨业一声喉喊,率先挥起金刀,骤马直踏耶律沙的中军大营。

辽军在睡梦中惊醒时,杨业已率领骑军搅得辽军尸横遍地。

辽驸马侍中萧咄李自恃骁勇,执斧出战。

杨业奋起一刀,萧咄李的人头便飞落数丈之外,还打倒一个辽兵。

主帅耶律沙吓得浑身发抖,顾不得手下兵将,纵马逃命而去。

没有主帅的辽兵,一齐溃散,杨业手下的数百骑,犹如神兵天将,横扫战场,大获全胜。

这一仗,辽兵被杀近万人,自相践踏毙命又近万人,伤残不计其数。

而杨业部下,却未伤一人一骑。

自此,辽兵被吓破胆,把杨业吹捧为“杨无敌”,只要望见杨的旗帜,便不战而退。

这便是宋史上著名的“雁门关大捷”。

可是,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北伐,由于主帅潘美和监军王?的错误指挥,杨业孤军被陷于陈家谷口(今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年约60岁左右。

吕端(935—1000)北宋大臣。

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

太宗至道元年(995年)继吕蒙正为相,当时有人对太宗说:“吕端为人糊涂。

”太宗回答:“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端做宰相办事十分稳重,顾全大局、识大体,致力于为政简约。

当时朝臣上奏的事五花八门,有不少毫无价值,只有吕端经过认真筛选后,上奏的全是对国家有益的主张。

皇帝传出手谕,一切奏议要先呈吕端阅读挑选,方能呈上来。

从此,吕端办事更加谦虚谨慎。

太宗至道年间,保安军将西夏叛乱头目李继迁的母亲抓获,太宗决定将其斩首示众,用来警告叛军。

吕端知道后,急忙拜见太宗奏道:“陛下今天杀了他的母亲,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杀人只能结下更深的仇恨,越发坚定了李继迁叛逆之心。

不如把他放回,妈妈照料、养护,用母亲吸引李继迁,即使他不归降,也能系住他的心。

”太宗认为吕端的意见很好,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李母病死延州,稍后,李继迁也死了。

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宽待他奶奶的情分上,归顺了宋朝,后来还担任了兵部尚书的官职。

太宗去世,宫中一个内侍叫王继思,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便联络几个佞臣,阴谋另立太子,于是便维持圣旨,但被吕端及时察觉,粉碎了王继思等人的图谋,稳定了局势,使真宗皇帝顺利继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