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树特征:l别名香樟(杭州)、乌樟(四川)、小叶樟(湖南)、人柴(广西)、拷樟、山乌樟(台湾)科樟科属樟属产地分布: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有分布,以湖南、江西、浙江、台湾最多。
多生于低山平原的向阳山坡、谷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600m以下,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树种。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达30m,胸径5m,树冠近球形。
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无毛。
叶互生,卵状椭圆形,先端尖,基部宽楔形,近圆;叶缘波状,下面灰绿色,有白粉,薄革质,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
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
浆果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状。
生长习性:喜光,幼苗幼树耐荫。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最低温度-10℃时,南京的樟树常遭冻害。
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或中性黄壤、红壤中生长良好,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耐湿。
萌芽力强,耐修剪。
抗二氧化硫、臭氧、烟尘污染能力强,能吸收多种有毒气。
较适应城市环境。
耐寒。
二乔玉兰特征:二乔玉兰高6-10m。
为玉兰和木兰的杂交种。
形态介于二者之间。
花外面淡紫色,里面白色,有香气。
叶倒卵形、宽倒卵形,先端宽圆,1/3以下渐窄成楔形。
花大而芳香,花瓣6,外面呈淡紫红色,内面白色,萼片3,花瓣状,稍短。
花期早春。
小枝紫褐色。
五毛,花芽窄卵形。
密被灰黄绿色长绢毛;托叶芽鳞2片。
叶倒卵形表面中脉基部常有毛,背面多少被柔毛,叶柄多柔毛,花钟状,花被片6-9外轮3片常教短,或与内两轮近等长,萼片状,绿色;内两轮长倒卵形,外面淡紫红色,上部褐边缘常为白色。
聚合骨突果长约8cm,卵形或倒卵形,熟时黑色,具白色皮孔,花期4月;果期9月。
叶片互生,有时呈螺旋状,宽倒卵形至倒卵形,长10-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宽,平截或微凹,具短突尖,故又称凸头玉兰;中部以下渐狭楔形,全缘。
表面有光泽,背面叶脉上有柔毛,淡绿色。
叶在基部通常有托叶或附属物,托叶有两种,枝端芽末的托叶贴生于幼茎上与叶柄分离,呈覆瓦状;叶部托叶散生,瓦刀状,粘着叶柄基部两侧,芽伸叶长,托叶脱落,幼枝上残存环状托叶痕,此为木兰科树种的识别特征。
花枝开展,花大,单生枝顶,钟状,白色有清香,花瓣9片,肉质。
萼片与花瓣相似,每三片排成一轮,钟状。
花在3月先叶开放,盛开时皎洁晶莹、灿烂夺目。
聚合果圆筒状,红色至淡红褐色,果成熟后裂开,种子具鲜红色肉质状外种皮。
构树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冠开张,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
单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卵圆至阔卵形,长8—20厘米,宽6—1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毛;叶柄长3—5厘米,密生绒毛;托叶卵状长圆形,早落。
椹果球形,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
花期4~5月,果期7~9月。
[1]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
根系浅,侧根分布很广,生长快,萌芽力和分蘖力强,耐修剪。
抗污染性强。
白玉兰特征:落可乔木。
株高可达10米以上,生长较慢。
树冠卵圆形,技疏生,幼枝和芽外侧均有短柔毛,冬芽鳞片状。
单也互生,倒卵形全椭圆形,全缘,叶面有光泽并略有柔毛,叶背面也有少量柔毛,叶柄短。
花大,花径12~15厘米,白色,单生长枝顶,清香。
花萼与花瓣相似,同为白色。
花于初春先叶开放,花期约7天。
聚合蓇葖果,成熟后褐色,开裂。
种子由种脐处的丝状体与胎座相连而悬于外,外种皮红色、肉质,内种皮骨质,果熟期10月。
石榴树特征:石榴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热带则变为常绿树。
树冠丛状自然圆头形。
树根黄褐色。
生长强健,根际易生根蘖。
树高可达5-7米,一般3—4米,但矮生石榴仅高约1米或更矮。
树干呈灰褐色,上有瘤状突起,干多向左方扭转。
树冠内分枝多,嫩枝有棱,多呈方形。
小枝柔韧,不易折断。
一次枝在生长旺盛的小枝上交错对生,具小刺。
刺的长短与品种和生长情况有关。
旺树多刺,老树少刺。
芽色随季节而变化,有紫、绿、橙三色。
叶对生或簇生,呈长披针形至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厘米,顶端尖,表面有光泽,背面中脉凸起;有短叶柄。
花两性,依子房发达与否,有钟状花和筒状花之别,前者子房发达善于受精结果,后者常凋落不实;一般1朵至数朵着生在当年新梢顶端及项端以下的叶腋间;萼片硬,肉质,管状,5-7裂,与子房连生,宿存;花瓣倒卵形,与萼片同数而互生,覆瓦状排列。
花有单瓣、重瓣之分。
重瓣品种雌雄蕊多瓣化而不孕,花瓣多达数十枚;花多红色,也有白色和黄、粉红、玛瑙等色。
雄蕊多数,花丝无毛。
雌蕊具花柱1个,长度超过雄蕊,心皮4-8,子房下位,成熟后变成大型而多室、多子的浆果,每室内有多数子粒;外种皮肉质,呈鲜红、淡红或白色,多汁,甜而带酸,即为可食用的部分;内种皮为角质,也有退化变软的,即软籽石榴。
果石榴花期5-6月,榴花似火,果期9—10月。
花石榴花期5-10月。
旱柳树特征:落叶乔木,小枝细长,下垂,淡紫绿色或褐绿色,无毛或幼时有毛。
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有时歪斜,边缘有细锯齿,无毛或幼时有柔毛,背面带白色;叶柄长6—12毫米,有短柔毛。
花序轴有短柔毛;雄花序长2—4厘米,苞片长圆形,背面有较密的柔毛,雄蕊2,基部微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1.5—2.5厘米,雌花腺体1,子房无毛,柱头4裂。
蒴果黄褐色,长3—4毫米。
花期4月。
生态习性:喜温暖至高温,日照要充足。
冬季落叶后可修剪、整枝。
耐旱,耐水湿,为湿生阳性树种。
喜生于河岸两旁湿地,短期水淹及顶不致死亡。
高燥地及石灰质土壤也能适应。
发芽早,落叶迟,生长快速,但不及旱柳耐寒。
寿命短,30年后渐趋衰老。
桂树特征:桂花树姿飘逸,碧枝绿叶,四季常青,飘香怡人。
桂花为常绿阔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冠可覆盖400平方米,桂花实生苗有明显的主根,根系发达深长。
幼根浅黄褐色,老根黄褐色。
嫁接苗的根系因砧木而异;插条埋入土中各处易生不定根,但无明显主根。
桂花分枝性强且分枝点低,特别在幼年尤为明显,因久常呈灌木状。
密植或修剪后,则可成明显主干。
树皮粗糙,灰袍色或灰白色,有时显出皮孔。
叶面光滑,革质,近轴面暗亮绿色,远轴面色较淡;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倒卵形,披针形、倒披针形、长披针形至卵披针形。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8米。
树冠圆头形、半圆形、椭圆形。
叶对生、革质,花序簇生于叶腋,花期9~10月,果期次年3~4月。
红花檵木特征:为檵木的变种。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树皮暗灰或浅灰褐色,多分枝。
嫩枝红褐色,密被星状毛。
叶革质互生,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而偏斜,不对称,两面均有星状毛,全缘,暗红色。
4~5月开花,花期长,约30~40天,国庆节能再次开花。
花3~8朵簇生在总梗上呈顶生头状花序,紫红色。
生长习性:喜光,稍耐阴,但阴时叶色容易变绿。
适应性强,耐旱。
喜温暖,耐寒冷。
萌芽力和发枝力强,耐修剪。
耐瘠薄,但适宜在肥沃、湿润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
南天竹特征:叶互生。
叶互生,2回-3回羽状复叶,小叶椭圆状披针形,全缘。
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
花期5月-7月。
浆果球形,鲜红色。
果期10月-11月。
以播种、分株繁殖为主,也可扦插繁殖。
果实成熟时随采随播。
芽萌动前或秋季分株。
新芽萌发前或夏季新梢停止生长时扦插。
苗木移植于春、秋两季均可。
栽培土壤要保持一定湿润,花期浇水不要过多,以免引起落花。
栽培简史与花文化南天竹枝干挺拔如竹,羽叶开展而秀美,秋冬时节转为红色,异常绚丽,穗状果序上红果累累,鲜艳夺目。
南天竹果枝常与盛开的腊梅、松枝一起瓶插,比喻松竹梅岁寒三友。
在园林中常与山石、沿阶草、杜鹃配植成小品,植于角隅、墙前、小际。
由于其耐阴,故常配植在树下、楼北。
南天竹老桩常制作盆景,苍劲古雅,堪为上品。
另外其根、茎、叶、果均可入药。
龟甲冬青特征:常绿小灌木,钝齿冬青栽培变种,多分枝,小枝有灰色细毛,叶小而密,叶面凸起,厚革质,椭圆形至长倒卵形。
花白色,果球形,黑色。
生态习性:喜光,稍耐阴,喜温湿气候。
较耐寒。
紫叶小檗特征:紫叶小檗,别名:红叶小檗,小檗科、小檗属。
原产于我国东北南部、华北及秦岭。
多生于海拔1000m左右的林缘或疏林空地。
落叶灌木,枝丛生,幼枝紫红色或暗红色,老枝灰棕色或紫褐色。
叶小全缘,菱形或倒卵,紫红到鲜红,叶背色稍淡。
4月开花,花黄色。
果实椭圆形,果熟后艳红美丽。
紫叶小檗的适应性强,喜阳,耐半阴,但在光线稍差或密度过大时部分叶片会返绿。
耐寒,但不畏炎热高温,耐修剪。
园林常用与常绿树种作块面色彩布置,可用来布置花坛、花镜,是园林绿化中色块组合的重要树种。
千头菊特征:宿根草本。
秋菊嫁接后的变种。
株高20-30厘米,花期与秋菊相符。
适于入秋后节日花坛布置。
千头菊是一种早开的菊花,它最早给人们带来金秋的气息。
千头菊的花期很长,从八月中旬到十月中旬都开花。
千头菊的叶子呈小巧的鸭掌形、墨绿色。
红叶石楠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6米,稀可达12米;小枝褐灰色,无毛。
叶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22厘米,宽3-6.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疏生带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无毛;叶柄长2-4厘米,老时无毛。
复伞房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无毛;花梗长3-5毫米;花白色,直径6-8毫米。
梨果球形,直径5-6毫米,红色或褐紫色。
分布在陕西、华东、中南、西南;印度尼西亚也有。
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杂木林中。
春秋两季,桂林红叶石楠的新梢和嫩叶火红,色彩艳丽持久,极具生机。
在夏季高温时节凤尾兰特征:凤尾兰是灌木或小乔木。
干短,有时分枝,高可达5m。
叶密集,螺旋排列茎端,质坚硬,有白粉,剑形,长40—70cm,顶端硬尖,边缘光滑,老叶有时具疏丝。
圆锥花序高l m多,花大而下垂,乳白色,常带红晕。
蒴果干质,下垂,椭圆状卵形,不开裂。
花期6一10月。
原产北美东部及东南部,现长江流域各地普遍栽植。
适应性强,耐水湿。
扦插或分株繁殖,地上茎切成片状水养于浅盆中,可发育出芽来作桩景。
风尾兰花大树美叶绿,是良好的庭园观赏树木,常植于花坛中央、建筑前、草坪中、路旁及绿篱等栽植用。
叶纤维韧性强,可供制缆绳用。
桃树特征:桃树为落叶小乔木,高4-8m。
叶卵状披针形或圆状披针形,长8-12cm,宽3-4cm,边缘具细密锯齿,两边无毛或下面脉腋间有鬓毛;花单生,先叶开放,近无柄;萼筒钟,有短绒毛,裂叶卵形;花瓣粉红色,倒卵形或矩圆状卵形;果球形或卵形,径5~7公分,表面有短毛,白绿色,夏末成熟;熟果带粉红色,肉厚,多汁,气香,味甜或微甜酸。
核扁心形,极硬。
桃树喜光,喜温暖,稍耐寒,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碱性土、粘重土均不适宜。
不耐水湿,忌洼地积水处栽培。
根系较浅,但须根多,发达。
它的寿命较短,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