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教学几点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几点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身后,让他们自己走,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会飞的鱼、会说话的树……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射出奇异的色彩。

教学中我认为:
一、尊重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一个一刀切,是肯定不行的。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1.习惯好,“播种习惯,收获力量”,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

即基本的感悟语言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预感才能学习好语文。

语感的培养,首先要靠读。

如读一些古诗和课文的重要语段,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

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的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二、多措并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具备上述基本的素质能力,单靠传统的“一言堂”“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模式是肯定不行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绝不能让充满
激情的语文课变成一滩死水。

那必将成为可悲的教育。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博学识广,一专多能,在课堂教学中多措并举。

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的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中适当的添加些音乐。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堂有关的歌曲。

不仅能调节语文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整学生的积极性。

2.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要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对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和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天性就是爱动,有一种天生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都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中合理的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的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使语文教学充满
了活力。

三、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不要用一根缰绳牵着学生向前走,这样看似整齐,实则是蜗牛的挪步。

我们应尝试站在他们背后,让他们自己走,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会飞的鱼,会说话的树……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迸射出奇异的色彩,课堂才会出现“亮点”。

只要你能站在学生的背后,定能发现,他们的智慧是难以估量的。

教学不是我们站在他们前面告诉他,而是学生站在我们前面体验、想象、感悟。

在老师的词典里,学生是最大的词;在老师的生活中,学生是最美的诗。

站在他们的身后,看着他们成长。

等到有一天,他们长大了,他们会转身对我们露出最美的笑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重岗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