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相思》纳兰性德解析

《长相思》纳兰性德解析


纳兰性德不是中国最后一位诗人,但却 为中国两千年诗歌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 在词章中不倦不悔的倾诉着对自由的渴求, 对感情的敬重,对友情的执着,像一道道疗 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 感,再美再长的人生也有终结的时候,而纳 兰却得到了永生。
纳兰性德是乱世中的一个传奇,在 清代的文学史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领 域,请同学们找找触动你心灵的词句 并进行赏析。
• 夜深千帐灯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灯”常常与“孤”字相连 ,抒发幽怨之情。纳兰词中——“夜寒惊被薄,泪 与灯花落。” “与谁更拥灯前髻,乍横斜、疏影疑 飞坠“驻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 “最 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 “谁翻乐 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 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无形的思念,通过有形的灯光倾诉着或幽独、 或念远、或伤逝、或期盼的感情。现实的灯是明亮 的,相思的灯是凄凉的,而回忆的灯却是遥远而清 晰的。“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 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
纳兰容若18岁中举,22岁考上进士,名 闻天下。作为相国的爱子、康熙皇帝宠信 的一等侍卫、文人名士爱重的大才子,纳 兰一生极尽富贵荣华。他的家世、他的地 位、他的才情、他的品德、他的风度,无 疑是当时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纳兰 一生并不快乐,翻开《饮水词》泪、恨、 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他 有过如花美眷,可是诗意的生活只有3年, 妻子便香销玉殒。他有过红颜知己,可他 的这位绝色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本词的内容,感悟意境及 情感。 2.了解纳兰词风,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诗 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 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
• 身向榆关那畔行 • 交代行旅去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 (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夜 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 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白 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 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思乡失眠 !“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 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 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 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 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 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 “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 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 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 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 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 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 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 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 现统称纳兰词。
词中的“一”字用得怎样?有什么特点?
词中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字用得怎样?有什么特点?
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 对仗工整,还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 风更加缠绵。
• “身”字怎么赏析?
• “身”字怎么赏析? • 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 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 故园。
• 山一程,水一程。 • 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 流逝,气象阔大。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 万物,凝缩为“山”“水” 二字,“一 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 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 大,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 的矛盾冲突。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 的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 了他自己。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 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 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 姓纳兰——即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 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 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 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 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 。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 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 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 》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 画鉴赏。
(1)纳兰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甚 至被认为是“不忍卒读”的,你能读懂纳 兰的心吗?
叶赫 纳兰容若(也有叫纳兰性德):出身显贵 ,也充满血泪。曾祖父金台石是贝勒,不肯 屈服妹夫努尔哈赤的征服而自焚。据说金台 石死时发下誓言:但凡叶赫还剩一个女子, 也要叫爱新觉罗灭亡(清末最后两位执政的 皇太后慈禧和隆裕恰是叶赫氏)。然而30多 年后,金台石的孙子明珠娶了努尔哈赤的孙 女、英亲王阿济格之女爱新觉罗氏为妻,生 下的长子就是纳兰容若。
纳兰词风
•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 ,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 ,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 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 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 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 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 素,自然真切。


下阕词人转入了相思恋中。侧重游子思乡之苦, 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 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 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 “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 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 ,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风”、“雪”这两个意 象孕育着一种依稀飘忽的情怀,凄清哀婉的情韵和 色调,成为纳兰性德表达悲凄伤感、幽怨多苦感情 的一个载体。“一更”又“一更”重叠复沓,在对 风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的进程。时间感知于乡情 的空间阻隔之中,让人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 只能埋怨夜太长。
上帝怜惜有才华的人,早早地把他们招回天 国去了,纳兰容若无疑是在这被怜惜之列的。因 为太完美了,他只活了31岁,留下的永是青春的 影迹。纳兰被后世评价为“清代第一词人”“北 宋以后,一人而已”。抛下世俗烦务,纳兰就这 么走了。他终于永远避开了,和他最心爱的人一 起,归于爱情的长梦这中,也许从此再没有什么 愁情了。 可他偏偏给世人留下一部纳兰词,于 是我们也就看到了他在世间一切烦恼和愁苦.这 样的人,或许真的不能属于尘世。惟有在锦绣年 华的逝去才是最完美的自我结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