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一、机构简介
设计垫圈内径检测装置,检测钢制垫圈内径是否在公差允许范围内。

被检测的工件由推料机构送入后沿一条倾斜的进给滑道连续进给,直到最前边的工件被止动机构控制的止动销挡住而停止。

然后,升降机构使装有微动机关的压杆探头下落,检测探头进入工件的内孔。

此时,止动销离开进给滑道,以便让工件浮动。

设计数据选择方案B,设计要求见表1。

表1
二、执行机构的选择与比较
方案一:
如图1-1,止动销与曲柄滑块机构的滑块固联在一起,曲柄做一定速度的匀速转动,带动滑块做往复的上下直线运动,止动销上升过程中止动被测垫圈,下降到一定高度时滑块可继续滑动进入下一个工作环节。

如图1-2,升降机构与曲柄滑块机构的滑块固连在一起,曲柄做一定方向一定速度的匀速转动时,滑块做往复的上下移动,升降机构下降过程中,可以对垫圈的内径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升降机构上升,垫圈进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下一个垫圈滑向该位置。

该方案的优点:止动销和升降机构的上下移动达到了预定的工作要求,运动过程容易控制。

该方案的缺点:止动销和升降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匹配的不严格,容易引起工作空闲。

而且四杆机构的惯性力较大,运动不稳定,铰链处摩擦较大,易磨损。

图1 -1 图1-2
方案二:
如图2-1,滑块处于垫圈的右侧,曲柄做一定速度的匀速转动,带动滑块做往复的左右直线运动,滑块移动到左极限位置时,止动垫圈,升降机构开始检测,滑块离开。

如图2-2,升降机构与推杆固联在一起,推杆的上顶点在槽型凸轮的槽内移动,凸轮以一定的角速度转动时,推杆上下往复移动,带动升降机构上下往复移动,升降机构下降过程中,可以对垫圈的内径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升降机构上升,垫圈进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下一个垫圈滑向该位置。

该方案的优点:止动销和升降机构的上下移动达到了预定的工作要求,运动过程容易控制。

该方案的缺点:止动销和升降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匹配的不严格,容易引起工作空闲。

而且四杆机构的惯性力较大,运动不稳定,铰链处摩擦较大,易磨损。

凸轮与推杆的移动摩擦较大,易磨损。

图2-1 图2-2
方案三:
如图3,止动销与凸轮轴的一个凸轮固联在一起,升降机构与凸轮轴的另一个凸轮固连在一起,凸轮轴作一定方向的匀速转动,止动销与凸轮1的推杆固连,随着推杆上下移动,升降机构与凸轮2的推杆固连,随着推杆上下移动。

止动销上升过程中,止动垫圈,升降机构也同时上升,等到止动销下降到离开滑道平面时,升降机构下降到检测位置开始检测,检测3s后,升降机构上升,被测垫圈离开,止动销也上升,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该方案的优点:止动销和升降机构的上下移动达到了预定的工作要求,两种机构时间和顺序匹配较好,不会出现工作空闲,
该方案的缺点:控制上升机构的推杆太长,强度要求较高。

图3
综上所述,我选择方案三。

三、主要机构设计
1. 推料机构设计
曲柄摇杆机构(如下图,ABCD)
用图解法设计
步骤:
1)设计摇杆最大摆角为40°摇杆长度100mm,机架长度125mm。

2)作图,对比求出各杆的极限位置。

3)最后得出满足传动角要求和位置要求的最佳尺寸l AB=35mm,l BC=100mm。

图4
图5
如图5为推料机构示意图,AB杆以一定转速转动,带动CD杆在一定范围内摆动。

2. 止动机构设计
止动销长50mm,由凸轮轴的凸轮1控制其上下运动,具体运动规律见凸轮轴的设计。

图6
3. 升降机构的设计
由被测垫圈的内径为13mm,可得所测垫圈合格时,测头正好卡在垫圈高度二分之一处,即此时测头与垫圈接触处尺寸为13mm,可设此时测头伸进垫圈1.25mm,测头最前端尺寸设为12mm。

测头的上下运动由凸轮轴中的凸轮2控制,具体运动规律见凸轮轴的设计。

图7
4. 凸轮轴的设计
凸轮1 凸轮2
图8
(1)凸轮1轮廓曲线的设计(图3-2)
用图解法设计
步骤:
1)根据图中位置尺寸选定推杆长度和最大位移20mm。

2)根据图中结构选择凸轮基圆半径为50mm
3)自选推杆运动规律。

图表1
4)用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5)经校核,凸轮最大压力角小于30°,最小曲率半径为50mm,满足要求。

图9
(2)凸轮2轮廓曲线的设计
用图解法设计
步骤:
1)根据图中位置尺寸选定推杆长度和最大位移8mm。

2) 根据图中结构选择凸轮基圆半径为30mm
3)自选推杆运动规律。

表2
4)用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5)经校核,凸轮最大压力角小于30°,最小曲率半径为30mm,满足要求。

图10
四、机构的运动分析
1.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1)平面连杆机构的位移线图
图11
图12
2)对机构的运动分析
该平面连杆机构在该位置的各速度瞬心分别是AB、BC杆的瞬心在B点,BC、CD杆的瞬心在C点,CD、AD杆的瞬心在D点,BC、AD杆的瞬心在CB、DA 延长线的交点处,AB、CD杆瞬心在AB、DC延长线的交点处。

ωab=1/6rad/s,由此可算出各点的速度。

以下是几个极限位置:
图13 连杆与曲柄重合的俩个位置
图14 曲柄与机架重合的俩个极限位置
由图13,可算出极位夹角,由图14可算出最大传动角,皆符合要求。

五、原动机的选择
选择方案B,电动机转速为1440r/min,选择交流异步电动机。

六、传动机构的选择与比较
根据所给条件,选用的驱动电机的转速n=1440r/min,而检测能力为10 次/min。

因此,必需采用减速机构,其减速比为:
i = n / n2 =1440/10= 144
可采用三级齿轮传动,它们的传动比分别为:
(1)第一级圆柱直齿轮传动:传动比为4;z1=17,z2=68;
(2)第二级圆柱直齿轮传动:传动比为6,z2′=17,z3=102;
(3)第二级圆柱直齿轮传动:传动比为6,z3′=17,z4 = 102。

(如图4)
图15 传动系统图
七、机械系统运动循环图
图16 运动循环图
八、对结果的分析和设计体会
整个机构的工作时间搭配合理,充分利用了各种机构的优点,根据基本数据基本要求,总结出最佳方案。

在不断地探索中,学会了对执行机构传动机构的综合比较,对各个主要机构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机械原理课程和以后的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九、主要参考资料
《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西北工业大学王三民主编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张策主编
《机械机构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陈国华编著
十、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见图纸
- 1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