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历年考研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历年考研真题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道5分,共30分)1鸿都门学2中体西用3最近发展区4元认知策略5苏格拉底法6道尔顿制二、简答题(每道10分,共40分)1试评“环境决定论”。

2学校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3简述德育的疏导原则。

4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三、论述题(每道20分,共80分)1试分析论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以及其对北大的改革。

2试分析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3试分析论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内涵。

4试分析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道5分,共30分)1鸿都门学答:鸿都门学是东汉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建于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

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达千人。

教学和研究的内容为尺牍、辞赋、字画,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

学生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

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变革了教育内容。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创造性的形成了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中国古代专科学校之始。

这在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中体西用答:“中体西用”的含义就是张之洞所指出的“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

其基本思想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传授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不同政治派别都对其进行了探讨、阐述和发展,直至张之洞的《劝学篇》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中体西用”认可西学,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在教育领域,“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

它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既有促进,也有阻挠。

3最近发展区答: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指儿童在有指导、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和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即两个邻近的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据此,维果茨基强调教学必须弄清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考虑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

在此基础上,一是要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二是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

4元认知策略答: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元认知策略监控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

它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①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②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③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5苏格拉底法答:“苏格拉底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

它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它包括四个步骤:①讥讽,即就对方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②助产,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③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④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诱导与对话的方式使得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6道尔顿制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

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亦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给儿童以自由、师生合作、照顾个别差异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实行中易形成放任自流。

20世纪20年代,道尔顿制在许多国家如英国、苏联流行一时,产生过较大影响。

二、简答题(每道10分,共40分)1试评“环境决定论”。

答: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按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是环境的产物,控制了环境就可以控制人的行为,而否定发展的内部规律。

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从哲学上发轫于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的“白板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

(1)环境决定论又可分为家庭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教育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并且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2)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在这一点上,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有其合理性。

但是他们把人看作是受环境影响的消极的对象,人只能在社会条件决定下消极的生活,否定了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过分强调外部行为及其强化和反馈,忽视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个人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是不对的。

人们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并且人们所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因此,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的发展过程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2简述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答:创造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把握影响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创造意识的形成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

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

对于创造者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生活中,实际上每天都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关键是当这些问题已经客观地呈现在面前时,要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活动。

(2)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性思维不仅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也包括认知或非认知因素。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

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

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变化。

①开发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扩展思维的视角。

思维定势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它使头脑忽略了定势之外的事物和观念。

因此要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②开发创造性思维,还必须提高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

它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组、联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活动。

③开发创造性思维,也需要把握直觉和灵感。

直觉与灵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直觉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灵感是以直觉为起点的,在肯定性的直觉思维的基础上,经过量的积累导致的质的飞跃。

直觉和灵感可以帮助人在创造活动中作出预见。

(3)创造个性的培养创造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内心的潜能通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表现出来的过程。

每个致力于创造的人,都应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①培养创造个性,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

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不随俗,不模仿,不盲从,不迷信。

如果模仿别人的创造成果,就不会有所前进。

②培养创造个性,必须坚持目标始终如一。

一个成功的创造者在为达到预期目的的行动中,必须要不怕任何失败和挫折,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到既定目标誓不罢休。

③培养创造个性,还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任何创造性活动部有失败的可能,只有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克服种种难关,锲而不舍,上下求索,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4)创造机遇的把握机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掌握和运用好机遇,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机遇是个人奋斗精神与社会环境条件的一种契合,也是对人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验。

要把握住机遇,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机遇只垂青那些头脑中有准备的人。

什么叫有准备?它包括众多内容,但其中最基本的是知识和素质。

其次,机遇不是等来的,做好了准备还必须主动出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启发学生产生创造的意识、开发创造性的思维、培养独特的个性、把握好人生的机遇。

3简述德育的疏导原则。

答:(1)德育疏导原则的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2)德育疏导原则的原因:①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

他们向往未来,要求上进。

但他们的社会经验毕竟有限,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也不足,所以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说服诱导,以提高思想认识。

②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敢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