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知识点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
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 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①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②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③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④直观性:缺乏实践、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p40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i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
说明坚持唯物发。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一、对立表现在: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联系' 形而上学--孤立)②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4 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A,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______B,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______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2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③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26.(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系答: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 )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7.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S卜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
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30.简述度的含义及其①|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②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
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①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② 统一原因和结果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32.(常考单选)一果多因:多种原因影响下。
造成一种结果。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
3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3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答: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本质:意思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37.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认识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动的反作用42.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章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2.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关系1.实践: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认识: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I实践和认识的关系A,实践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③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④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反之失败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主体: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人,群体, 人类整体)。
认识主体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5.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范围的客观规律.认识客体的属性有可观实在性,对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主体和客体的关系: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B, 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7.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9.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主观性。
理性认识包括:1、概念2、判断3、推理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② 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14.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一实践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答:客观性:1 )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 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
|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
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1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