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毕业论文目录前言------------------------------------------------------------------------------------------3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4第一节矿区该况-----------------------------------------------------------------------4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5 第三节井田境界------------------------------------------------7 第二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8 第一节采煤方法的选择------------------------------------------8 第二节回采工艺设计--------------------------------------------9 第三节设备配置-----------------------------------------16 第四节生产运输系统-------------------------------------------18 第五节通风系统-----------------------------------------------19 第六节瓦斯抽放系统-------------------------------------------21 第七节瓦斯防治-----------------------------------------------22 第八节综合防尘系统-------------------------------------------24 第九节防止煤层自然发火技术-----------------------------------25第十节排水系统-----------------------------------------------27 第十一节供电---------------------------------------------28 第十二节通讯、照明---------------------------------------29 第三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0 第一节劳动组织-----------------------------------------30 第二节作业循环----------------------------------------31 第四章煤质管理--------------------------------------------33 第一节煤质指标和要求-----------------------------------------33 第二节提高煤质措施-------------------------------------------33 第五章安全技术措施-----------------------------------------------34 第一节一般规定--------------------------------------------34 第二节顶板----------------------------------------------34 第三节防治水-------------------------------------------------40 第四节“一通三防”及安全监控----------------------------------40 第五节运输----------------------------------------------44 第六节机电-----------------------------------------------45 第七节其它-------------------------------------------------49 第六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50 第一节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程序-----------------------------------50 第二节应急救援的方针及原则-----------------------------------51 第三节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避灾路线-----------------51 第四节水灾避灾路线-------------------------------------------52 结束语------------------------------------------------------------------------------------------53参考文献----------------------------------------------------------54前言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成绩的最终考核,其目的是使学生深入认识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进一步训练撰写技术文件和绘制工程图件的基本技能。
矿井设计是一个涉及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山机械、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环保等诸多技术科学的系统工程,虽然本次设计题目中存在一些理想化的条件,但是通过这次设计,我已经基本掌握了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了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提高了撰写技术文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次设计的参照矿井是义马煤业集团千秋煤矿,通过在矿生产科的基本实践学习,对该矿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本次设计就是在千秋煤矿实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矿井生产图纸和数据,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作了一些改动后,对23011综放工作面初步设计。
其主要容包括:通风与安全技术等五个方面。
本设计以《毕业设计论文大纲》为依据,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老师的精心指导而完成,由于本人知识结构的限制和设计能力有限,设计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审阅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矿区该况1.1地理位置义马煤业集团阳光煤矿位于市渑池县境,紧邻—霍尔多斯高速公路,310国道和临陇海铁路。
本矿有铁路专线与其相连。
井田位于东经111°45′11″--111°51′05″,北纬34°41′36″--34°43′16″。
矿区公路、铁路的交通十分的便利,矿区交通位置示意图见图:1.2矿区开发史及生产建设规划本矿区地质条件较为简单,但是埋藏较深,并且前几年小煤矿私挖滥采较严重。
根据《义马煤业集团矿区规划意见》,决定对阳光煤矿采用一对立井双水平上下山开拓,以综合机械化放顶煤为主,炮采次之。
电力来源:国家华中电网及集团公司3.5万KV变电站。
矿区部交通运输便利,建设用材料来源广泛,材料较为充沛。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井田的地质情况:本井田主要地层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综合柱状2.1井田附近主要地质构造阳光井田位置属于华北板块崤熊构造区北带西端,南以硖石—义马逆断层,东北以岸上平移断层和西北的扣门山断层、灰山断层等为界所围成的三角形断块,义马向斜不整合其上。
井田围渑池---义马向斜为区的主要构造单元。
它处于北秦岭纬向构造带与北东向中条弧形构造带的夹持部位。
其生成、发展和变形受东西向构造的控制2.2煤层及其顶底板岩性井田只有二1煤层。
矿井开采为中侏罗系义马组煤层。
该煤层厚度变化较小,厚度在8.05m—10.95m之间,一般在9.5m左右,煤层倾角12º。
根据井田钻孔资料显示,该煤层自北向南倾斜。
中间无夹矸,可采性系数Km=1。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察围》(DZ—T0215—2000),煤层稳定程度类型的划分,该井田应该划分为较稳定煤层。
该煤层顶板为深灰---浅灰色炭质泥岩,底板为浅灰色粉砂岩、砾岩为主。
二1煤为黑色块状,一半亮型—半暗形为主,属于长焰煤类。
2.3水文地质特征本井田主要地表水受涧河及雨季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
矿井预计正常涌水量275m3/h,实际涌水量60--90 m3/h。
目前,矿井最大排水量为720 m3/h。
2.4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情况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97m3/min ,愈向深部则有增加的趋势,局部无高瓦斯区。
瓦斯在断层附近涌出量明显增大。
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爆炸指数47.29﹪。
煤自然发火期等级为二级,属于易自然发火煤层。
煤质特征本井田煤层煤质为:灰分19.16﹪,净煤灰分5.73﹪,含硫量1.32﹪,发热量平均26MJ/kg,容重 1.4m3/t,属于长焰煤,含砷1.9ppm,含磷0.064﹪。
该煤主要用于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
煤的工业分析表第三节井田境界3.1井田境界本井田西以F3—9断层为界,西以F3—4正断层和F5—6逆断层为界,南以F16断层为界。
井田坐标:东西X=3757600—37576500,Y=384200---384600。
边界拐点有五个,见表:表3-1-1 井田境界控制点一览表走向最大值为3150m,最小值为2950m,平均为3100m;倾向为4000m,井田面积为1228km2,倾角为12º。
3.2井田境界周围情况本井田西侧以F3—9断层为界,为耿村煤田;南部以F16断层为界,为跃进煤田;东侧为北露天井田。
3.3井田储量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限不得小于60年,该矿井经计算后的矿井服务年限为82年第二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第一节采煤方法的选择本设计工作面位于井田的东翼,该带区位于井田北部,煤层较为稳定,带区走向长约800m,倾向长度约900m,该区是东部边界附近的一个辅助采区。
煤炭开采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是长壁采煤法。
该工作面主要适用的有走向长壁分层综采采煤法,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走向长壁倾斜分层炮采放顶煤采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