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丰富多彩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锻炼和引导作用,并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走过这个阶段,那么将很难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接受。
一方面,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及民族能否复兴。
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成材,人生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把自我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自我社会化。
高校校园文化无疑会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对推动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1.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就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政治敏锐性,就是当某事处于萌芽状态时,能够善于从政治上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确定正确的态度和对策。
当前大学生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上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
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这就要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理想、道德、行为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
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随时自我反省、检查、选择、约束其活动。
3.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Inter网为中心的信息革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等带来了剧烈的变化。
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
4.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来完成的。
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
谋生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5.培养良好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体所规定的一套理想的行为模式。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这种认识又分为对目前承担角色的认识和对未来扮演角色的认识。
目前应是积累知识,未来将是创造财富;目前是消费者,未来是生产者。
二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
角色期望反映大学生对生活、事业的抱负水平。
对这种抱负水平期望过低,则会不思进取,过高则会好高骛远。
恰当的角色期待对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它总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发挥重要作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1)校园里的学生课外理论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
大学生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掌握其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修养,才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2)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大学生从年龄结构和人生发展过程来看,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正确世界观形成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就会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化。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百家争鸣的学术沙龙、诗歌朗诵、文学欣赏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探讨的机会为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克服重“专”轻“博”的缺陷,需要在教学体制上下工夫。
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文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完全纳入教学计划的轨道似乎还缺乏能力和条件,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育功能则可提供中介桥梁。
(2)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和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活跃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主、自强意识。
近年来的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提高他们在理论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只有在理论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以后,才能自主地确立主导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深沉、持久。
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如果仅有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就必然导致纪律涣散、秩序混乱,就可能导致滋生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
而作为社会大环境一部分的大学,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科学的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接触优秀的干部、知识分子、企业家以及普通民众都促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等,如墨子所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会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
广义上看,它是由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创造的学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及创造的过程。
狭义上看,它主要指学校全体人员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包括校园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制度。
它是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与社会主导文化保持一定偏离率的文化类型。
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同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校园文化在对社会文化主动适应的同时,还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超越,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受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影响而带有社会文化属性。
高校发展各个时期的治学传统、办学理念、学术风气等的不断层积,记载、传承着高校的历史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历史性。
以人为本、以精神为向导又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神性。
校园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先导,反映和引导时代潮流,其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它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现有知识、技能和规范等,成为社会期望的高级人才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并通过大学生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和社会规范社会化等。
它呈现三个特点,其一是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二,大学生处于社会的较高层面,精英文化使他们能够在较高的层面上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其三,大学生同时作为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社会,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大学生这一关健时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将会对他们今后的继续社会化起着导向作用。
二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
这些变化必然会对大学生社会化带来影响,带来新问题,也给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提出了新要求:1.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鉴别力就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辨是非的能力。
政治敏锐性就是当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能够善于从政治上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确定正确的态度和对策。
大学生要善于用马列主义政治眼光,洞察和鉴别各种社会现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一个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但由于国际上的强权政治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国内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等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
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引起的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而产生新的变化: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型方向发展。
有的缺乏主导价值的有力引导。
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引导和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其迫切。
3.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
德为万事先。
广大学生一方面对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持认同态度。
他们推崇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助人扶弱、敬业勤业的基本道德原则,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有序、高效的和谐社会。
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变革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的学生产生了道德困惑和迷惑,道德观念模糊、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脱节。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加强道德的自觉修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八荣八耻”。
在大学校园里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