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放水作业规程doc新井

探放水作业规程doc新井

目录第一章概况 (3)第一节概述 (3)第二节地质特征与构造 (5)第三节水文地质 (15)第二章探放水 (22)第一节成立探放水领导组及专业探放水队伍 (22)第二节钻孔布置 (23)第三节探水前的准备工作 (23)第四节探水钻的安装与操作 (24)第五节放水与排水 (27)第三章安全技术措施 (30)第一节探放水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安全技术措施 (30)第二节通风措施和瓦斯检查制度 (33)第三节突发情况的安全措施 (34)第四节探放水管理制度 (35)第五节矿井防治水制度 (37)第六节水灾处理措施 (38)第四章钻孔技术参数及钻孔布置图 (39)主斜井探放水钻孔技术参数 (41)主斜井探放断面、水平面、剖面钻孔布置图 (42)副斜井探放水钻孔技术参数 (43)副斜井探放断面、水平面、剖面钻孔布置图 (44)回风立井探放水钻孔技术参数 (45)回风立井探放水断面、平面、剖面钻孔布置图 (46)主斜井、副斜井井底车场、回风立井总回风大巷探放水避灾路线图 (47)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概述山西中阳暖泉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中阳县暖泉镇青山垣,在中阳县西南直距28km处,行政区划属中阳县暖泉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1°01´23´´—111°05´12´´,北纬37°10´08´´—111°10´42´´,井田东为煤层露头线,西与干河底煤矿相邻,南、北边界无煤矿,批准开采4、10号煤层,井田南北走向长 2.0—3.9km,东西倾斜宽 1.33—3.07km,井田面积:10.8301k㎡,设计生产能力:1.2mt/d。

该矿井距河(河底)暖(暖泉)公路1.5km,井田简易公路与之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井田位于中阳县西部,与石楼县、柳林县相通,处于三县交汇的三角地带。

本井田地处吕梁山西侧,黄河东岸,属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地势东南高而北西低,最高点位于矿区东界中西部,海拔标高1516.5m,最低点位于矿区西部边界处的柏凹沟中,海拔标高1230m ,相对高差286.5m。

井田内无常年性流水通过,有几条大的冲沟,但区内植被发育,雨季时洪水无大的危害。

本区属大陆性季节性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干旱,年平均最高气温8.8℃左右,平均降水量522.9mm,最大降雨量792.1mm,最小降雨量253.7mm,蒸发量2146.4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全年无霜期为125天,每年11月底结冻,翌年3月初解冻,最大冻土厚度0.91m。

据《中国(山西)地震烈度区划图》区内地震烈度为6度区域,重力加速度0.05kg。

我矿始建于1976年,1977年投产,批采4、10号煤层,开采10号煤层,于2005年我矿经省煤炭工业局晋煤行发〔2005〕143号文批复批准我矿进行改扩建,设计生产能力:1.2mt/d。

改扩建采用开拓方式,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井三个井筒,其井口坐标见表各井口坐标数据X Y Z 主斜井4116016.971 19506472.286 1338.500 副斜井4116029.090 19506437.508 1338.500 回风立井4117024.672 19506850.684 1366.800 主斜井倾角:17°,斜长:395.943m,副斜井倾角:24°,斜长260.263m,回风立井垂深53m,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我矿2006年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主要完成了位于井田中部工业场地的平场工作,在该工业场地由南向北掘主斜井,倾角17°,净断面12.68㎡,已完成开拓395.943m。

由南向北掘副斜井,倾角24°,净断面9.14㎡,已完成开拓260.263m,现正在开拓井底车场。

回风井是旧立井经过刷大后,直径为4米,深度为53米已建设完成,现在开始开拓回风大巷,按水平巷道布置,净断面为10.13㎡,目前已开拓600m(总长703m)。

该工业场地地面建设以基本完成。

矿井采用35kv双回路供电电源,一回35kv电源引自距工业场地8km的张家庄35kv变电站35kv母线段,另一回35kv电源引自距工业场地7km的武家庄110kv变电站35kv 母线段。

在井田内新凿一口深井,取用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地层中,水质较好的岩溶水,一般单井出水量可达800 m3/d,能够满足全矿井的生活、建设用水。

第二节地质特征与构造一、地质特征(一)、地层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x)、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O2)(1)中统峰峰组(O2f)勘探区内没有出露,据钻孔ZK0-3、ZK1-3及ZK中25-1资料,主要岩性为厚层灰岩,坚硬性脆,局部可见有方解石脉充填。

厚度大于31m。

2石炭系(C)(1)中统本溪组(C2b)井田内没有出露,据ZK0-3、ZK1-3及ZK中25-1资料,岩性为灰白色粘土岩,黄灰、灰白色硬质粘土岩及紫红色山西式铁矿等。

本溪组厚度 3.89~11.25m,平均6.14m。

(2)上统太原组(C3t)本组地层由砂岩、砂质泥岩、黑色泥岩、煤和石灰岩层组成,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夹有可采煤层,上部石灰岩与泥岩、煤和细砂岩交互出现为特征,发育有不可采煤层。

现分述如下:下部:下部底界为K1砂岩,岩性为灰白色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中粒砂岩,厚度 2.95~41.35m,平均18.63m;K1砂岩以上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砂岩,含有10号、10号下和11号、12号等四层煤,其中10号煤为全区主要稳定可采的煤层。

10号下煤仅ZK4-0钻孔可见;11号煤有6个钻孔可见,平均厚度0.25m;12号煤层在ZK中25-1、ZK0-0钻孔可见,厚度均为0.28m。

下部上界为L1灰岩,L1灰岩与10号煤之间发育细碎屑岩及局部可采的8号煤层以及不可采的9号上和9号煤层。

上部以L1-L1三层灰岩与泥岩、细砂岩及薄煤层交互出现为特征。

石灰岩发育特别稳定,单层厚度0.80~10.92m,单层厚度变化不大,其中L1、L3富含海百合等动物化石,L2含有燧石成分。

灰岩之间夹有6号上、6号、7号、7号下四层煤,6号上煤厚0.00~0.99m,平均0.46m;6号煤6个钻孔可见,有可采厚度点,在井田范围内呈不连续分布,属零星可采煤层;7号煤厚0.00~0.73m;7号下煤厚度0.00~0.28m。

本组地层厚度108.69~130.70m,平均116.32m。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组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底部为灰黑、灰白色石英砂岩(K1),厚度 1.73~11.17m,平均 6.45m,下部为灰褐、深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碳质泥岩、薄层砂岩,上部岩性主要为灰岩、泥岩、砂质泥岩,本组含6、7、8上、8下、10号等五层煤层,其中10号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三号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L3、L4、L5,其厚度均为3-5m。

本组地层厚度为70.84~104.26m,平均93.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二叠系(P)(1)下统山西组(P1s)底部为K7砂岩,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颗粒较粗,斜层理发育,个别地段充填有方解石脉,厚度0.45~2.89m,平均为1.74m,K7砂岩向上为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等细碎屑岩建造,其中发育有4号、5号煤,4号煤平均厚度0.48m,其中仅ZK4-0钻孔达到可采厚度,为1.05m;5号煤厚度平均厚度0.86m,夹有0.10~0.65m的矸石,厚度不稳定,属不可采煤层。

中部K8砂岩,呈灰白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坚硬,钙质胶结,厚度0.00~14.75m,平均389m,和下面的4号煤层之间为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过渡。

上部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砂质泥岩等,局部夹有中砂岩薄层,其间发育有1号、1号下、2号、2号下、3号等爆煤层,均属不可采煤层。

1号煤平均厚度0.32m ;1号下煤仅ZK4-0钻孔可见,厚度0.25m;2号煤平均厚度0.45m;2号下煤平均厚度0.31m;3号煤厚度0.00~1.00m,平均0.60m。

这部分地层煤层与细碎屑岩交互发育,漩回特征明显。

本组地层在勘探区内沟谷中零星出露,厚度45.41~78.18m,平均57.91m。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K9),厚度 2.40~12.71m,平均 5.82m。

泥质及钙质胶结,成分中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局部充填有方解石细脉。

上部为灰绿、棕红色泥岩和灰、灰白、灰绿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泥岩呈均一状,局部略含砂质;砂岩为泥质及钙质胶结,发育有水平、脉状及扰动层理,可见泥砾;顶部可见灰色粘土岩,含少量植物根部化石。

顶部发育一层2~4米的颜色鲜艳的含菱铁矿鲕粒的粘土质泥岩,即“桃花页岩”,它是上、下石盒子组的辅助分层标志层。

下部为灰、灰黑色泥岩夹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灰色粘土岩薄层,泥岩中含大量植物根部化石、少量炭化体及菱铁矿结核。

本组地层在勘探区内沟谷中零星出露,厚度为88.60~101.30m,平均92.73m。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上部为紫红色、棕红色泥岩和灰褐色、黄褐色、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中部颗粒较细为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灰色粉砂岩,泥岩中局部微含砂质、粘土质;砂岩为泥质胶结,可见泥砾。

下部为灰绿、棕红色泥岩和灰、灰绿色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其中中部泥岩含砂量较大呈砂质泥岩,并夹有薄层砂岩;砂岩呈泥质及钙质胶结,水平层理发育,可见泥砾、豆状黄铁矿及细脉。

顶部泥岩中,常含灰白、肉红、黑色燧石条带,它是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分界是的主要辅助标志。

本组地层在勘探区内沟谷中零星出露,改组地层在井田内发育不完全,其中河东煤田ZK中25-1钻孔揭露厚度最大为197.30m。

4、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主要由浅棕色、土黄色亚粘土和亚砂土组成,底部可见1~2层厚度0.80~2.30m的砾石层。

本组厚度为60.70~156.25m,平均95.93m。

二、地质构造井田内构造简单,总体为向西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向280°左右,倾角一般为10~15°,受区域性F4、F5断层影响井田内局部存在有宽缓的波状起伏。

井田西北角发育有F4正断层(河东煤田远景调查报告编号),及其次生的F41正断层、F42正断层,该系列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5~80°,短距F4约60m, F41约30m, F42约20m,(ZK3—2钻孔穿过F41、F42,从ZK3—2钻孔岩性分析得出F42断层短距,F4及F42断层短距则依据所取得成果综合分析而得出),该系列断层为区域性断裂,从暖泉镇郭家山——新胜村——高崖头一直延伸至暖泉井田以北,总延长约15k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