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0.082
0.008
7.42
2
0.296
0.222
7.00
3
0.415
0.333
6.60 0.359
4
0.115
0.077
10.09
5
0.279
0.163
6.92
2.45%
1.25%
2.44%

0.45%
0.38%
0.41%
0.45%
0.24%
体重/g
8.96
10.46
9.81
8.82
8.18
4、吸光值(365mn)以及 CAT 酶的活性(CAT 酶的活性=(Am+Ash-As)/ (0.1 m ×0.3× 7 ))
项目 吸光值 组别 1 As Ash CAT 酶的活性 Am
3、实验用水:
曝气水
四、操作步骤:
1、设置 5 个浓度组,1 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 192、384。每个浓度放入 12 条小锦鲤鱼。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 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分别分为 1、2、3、4、5、6 组。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
组别 重量/g 项目 肝 0.03 0.06 0.08 0.07 0.04 1 2 3 4 5

0.10
0.22
0.24
0.11
0.20

0.04
0.04
0.04
0.04
0.02
3、肝脏系数
组别 脏体系数 项目 1 2 3 4 5

0.33%
0.57%
0.82%
0.79%
0.49%

1.11%
2.10%
五、实验报告
1、 数据处理
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算机或书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对死亡 率的曲线。用直线内插法或常用统计程度计算出 72h 的半致死浓度(LC50)的近似值, 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2、 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Fra bibliotek依据 LC50 值的大小,可以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 毒五级,如表 1-1 所示
鱼起始 LC50(mg/L)
小于 1
1~100
100~1000
1000~10000
大于 10000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实验结果与分析:
(1)试验中鱼的情况 投毒时间:2015 年 11 月 11 日 9:40am 1 组,对照组,无投毒,集聚于池底角落。没有死亡 2 组,投毒,刚开始大多浮于水面,运动性加强,过了一会后开始加速运动,然后见偶 有剧烈运动现象,最后持续剧烈运动。没有死亡
(2)鱼的体表特征、脏体系数及肝脏酶活性影响 注:因第 6 组鱼缺少,所以没有第 6 组的实验结果
1、 各组鱼解剖前体表特征
组别 描述 项目 色素沉积
1
2
3
4
5


轻度
轻度
明显
出水





正常
正常
带一点深色
深色
深色
鳞片
紧密
较紧密
有轻微脱落
有脱落
有脱落
注:第 5 组样本经过冷冻保存,无法观察出水
2、鱼肝、胆、肾称重记录(单位:g)
3 组,投毒,先是剧烈运动,然后开始侧游,之后速度持续下降,最终沉于出池底,偶 尔有运动现象。死亡一条,其他大致恢复正常,聚集在箱底 4 组,投毒,2~3min 开始剧烈运动,然后开始侧游,8~10min 后停下来,然后沉于池底。 死亡一条,濒死一条,其他的大致正常。三点四十,濒死的鱼恢复正常。 5 组,投毒,马上开始剧烈运动,然后开始侧游,大概 5min 后静止,沉于池底。一条濒 死,其他鱼偶有发生侧翻现象,大体正常。三点四十,濒死鱼恢复正常。 6 组,投毒,不到 1min 开始剧烈运动,然后速度减缓,开始侧游,5min 接近静止,沉 于池底。死亡七条,其他濒死侧翻的鱼有三条大致恢复正常,两点五十五,再次死亡两 条,三条能够正常缓慢游动并聚集在一起。 苯酚浓度对鱼的生命活动影响较大,在加入高浓度苯酚溶液的水中,鱼死亡较多,低浓 度苯酚溶液水中没有出现鱼的死亡
三、实验材料:
1. 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
12×6 小锦鲤鱼 体长 7-12cm 体宽 3-5cm 体重 7-12g 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 重确定, 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 2g (最好为 1g) 。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 500ml 或 1000ml 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 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 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 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 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吸光光度计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试验, 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 条件、 操作步骤, 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 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 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引起一系列中 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 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 24h,最好以 96h 为一个实验周期,在 24h、 48h、72h、96h 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 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 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 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 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混匀,静置 1~2min H2O2 0.6 0.6
25 摄氏度,避光保存 20~60min 终止显色剂 参比(调零) AM 5ml 摇匀 5min AS ASH
根据解剖后的肾重和肝重计算出脏体系数(脏体系数=肝脏/体重×100%) ;根据测出 m 的吸光值计算:CAT 酶的活性=(Am+Ash-As)/ (0.1×0.3× 7 )
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鱼死亡数量。 在 72h 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如果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山东、碰撞尾柄 后无反应等,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 (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试验结束时,对照 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 10%。 2、在连续观察 72h 后,对鱼进行解剖实验,观察鱼身体内部染毒状况,将肝脏、肾、 胆分离,计算肝脏与鱼体重之比 3、提取肝脏酶液、 ,肝脏称重,放入研钵,加入少量石英砂,加 3mlPBS 缓冲液匀浆, 转移至离心管,然后用 2mlPBS 洗研钵 2 次,清晰并转入离心管,上清液即为酶的粗提 物,进行酶促反应,在 365nm 波长下测量吸光值 参比 酶液 PBS 3 2.4 MAX SAMPLE 0.3 2.1 Background 0.3 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