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人物素材王国维
诗集《壬癸集》。
编成《观堂集林》,其中《艺林)八卷、《史林》十卷、 《杂林》二卷,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
➢ 经历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国维 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州城。
自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王国 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 1883年,他七岁起,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绶昌)及 陈寿田先生就读,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 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 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 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引申:另解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 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国维
➢ 简介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 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 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 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 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 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 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 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 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 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 评价
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 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 辉”。
陈寅恪:“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 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 碑铭》)
➢ 语录From《人间词话》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 施之效捧心也。——【苏轼、辛弃疾对比】
➢ 语录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 萍。——【淡看人生风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 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用积极的眼光看待 事物】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 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坚守本心,专注自我】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 神秀也。——【可用于温庭筠、韦庄、李煜对比】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 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 已。——【可用于赞美纳兰容若】
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 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 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 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 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这正是他的 大清醒、大智慧处。
1886年,王国维全家迁居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处 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
➢ 经历
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 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王国维曾两次赴杭应科试不第,第三次终于考入崇文书院。甲 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 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一直向往出国 留学,最后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 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侨居 日本,
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 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尽。
➢ 素材使用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关于他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日 夜,阅试卷毕,草遗书怀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1927年6月2日) 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忽于友人处假银饼五枚,独行出校 门,雇车至颐和园。步行至排云轩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 支,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二分钟已气绝矣, 时正巳正也。”由此大体可以推测,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 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 成分。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 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 作品
在自称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代表作有 《红楼梦评论》及《静庵诗稿》、《人间词》。
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 话》。他还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宋 元戏曲考》等多部著作,其中《宋元戏曲考》被誉为“戏 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