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一)遗传与环境❖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者,把儿童的发展定义为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

这些先天因素包括由遗传和基因突变所获得的生理结构、成熟水平、脑神经的反应特质和神经介质等。

❖环境论者则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育干预、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同伴等。

❖❖(二)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儿童发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选择外界资源,孩子只能被动的接收环境的影响,所以持有该观点的教育者认为,要为孩子精心设计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用强化和反馈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开放性。

该观点主张父母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模式发展;老师应该用发现法教学,让孩子们自己探索,淡化学科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成人对规则的灌输,老师主要是起引领作用。

❖(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发展是量的改变,是程度的变化;非连续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是质的改变,是本质的变化,这种改变使个体比以前的自己在某方面有本质的不同。

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一)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理论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1-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强调儿童所处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同时也注重儿童自我的功能,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自我心理学”❖艾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

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表1.2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危机及社会化代理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危机:学习信任别人,克服不信任。

条件:儿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足;母亲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子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母亲自主对羞愧危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

条件:给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社会化代理人:父母亲。

主动对内疚危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条件:让儿童承担责任和社会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与保护性态度。

社会化代理人:家人。

❖(二)行为主义观❖1.传统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他认为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成人能通过仔细地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接,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前一类行为可以由经典条件发射中的刺激所引发;后一类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其发生频率会受紧随其后的强化的影响而增加或减少以后发生的频率。

❖❖2.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他认为,儿童总是在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方式,或调整、矫正他们的反应特点。

当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如当一个孩子看到他的一位同伴推到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他想要的玩具,这个孩子以后也可能会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由一系列不变的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概括如下: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心理表征,使得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2、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语言和表征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开始能进行符号推理。

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自我中心性:他们考虑任何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到问题;直觉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单维的,只能关注事物明显的、外部特征。

所以该阶段的儿童无法解决守恒问题。

❖❖3、具体运算期(大约7-11岁)儿童开始能借助具体实物的支持,进行运算:思维获得了可逆性、守恒性。

但是还不能对假设性命题进行逻辑思考。

4、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能进行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处于前两个阶段。

❖❖(四)社会文化理论❖代表人物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来习得和掌握。

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此促进孩子的发展。

❖(五)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系统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他们认为,认知、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的综合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过程都是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难点❖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成长的环境由五个系统构成,这些系统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微观系统处于中心点,主要指儿童个人的特征,如生理特征、能力、气质体系以及外部塑造的心理行为体系。

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的外围,包括父母、邻居、托幼机构、伙伴、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

儿童和这些环境要因相互影响,构成了儿童成长的中间系统。

❖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围,是儿童环境中非即时性的环境,包括一些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和一些非正式的组织,如父母的社会网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

这些系统提供了儿童发展的制约和支持。

外系统的衰弱会带来消极影响。

由于个人或社团关系少,或受到失业影响而导致与社会隔离的家庭出现冲突和虐待儿童的比率在增加。

宏观系统处在第四层,是儿童成长的文化氛围,包括养育价值、社会习俗、教养法规及文化价值观、法律、文化和资源等,是儿童成长的大的环境保证。

宏系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微系统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动态系统是时间系统,它更强调四个子系统的即时变化。

如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同胞的出生、上学、搬入新的邻里环境或父母离婚,都改变儿童和环境的关系,进而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也不是完全受内在倾向驱使。

儿童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生产者。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就是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研究者在研究儿童发展中采取了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研究。

❖一、数据收集的方法❖为了开展研究,我们首先要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的数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数据收集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临床法、个案法和心理物理法等。

❖(一)观察法❖心理与行为通常表现为可观察到的活动。

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则可借助自己的感官,也可借助于其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观察。

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结构性观察。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而且它有较好的生态效度:它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结构性观察是在实验室设计一个可能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透过隐藏式的摄像机或单向玻璃观察儿童,观察儿童是否会表现出那种行为来。

因为所有的因素都可以很好的控制,所以结构性观察是一个较好的观察方法。

其主要缺点是,其生态效度不如自然观察法。

❖(二)调查法❖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况。

调查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访谈法及问卷法。

使用问卷法来收集资料,是将问题写在纸上,并要求被试用书面方式来回答问题;而访谈法则需要被试口头回答研究者的询问,研究者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

❖❖问:为什么云彩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答:因为风,风吹它们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