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自然失业率[南京大学2012研;厦门大学2009、2013研;东北财经大学2018研;中山大学2019研]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如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
它是衡量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水平。
经济在长期中将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内,一旦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通货膨胀就会加速。
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2.自然率假说[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答: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以及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
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
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了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基本假设。
“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
“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其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3.相机抉择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答:相机抉择政策也称斟酌处置政策,其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是指决策者可能愿意提前宣布他们将遵循的政策,以便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但后来当私人决策者根据他们的预期行事后,由于决策者有相机抉择权,这些决策者可能会受到某种诱惑违背自己的宣言而采取另一种与所宣布的政策不同的政策,从而决策者在前后的政策不一致导致政策的不可信问题。
对于相机抉择权所导致的时间不一致性的分析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有时通过取消决策者的相机抉择权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4.结构性失业[深圳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研]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结构性失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两者并存,但不匹配。
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
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
消费者趣味和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
人口的增长由于它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
随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的开支和税收政策对失业的影响也在增加。
5.李嘉图等价定理[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答: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
政府实行减税,意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
如果政府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
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
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
因此,这种政策不会刺激消费者更多支出。
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
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
李嘉图等价定理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
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6.货币中性[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研;深圳大学2007、2011研;武汉大学2009、2013研;厦门大学2008、2015研;复旦大学2016研]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的一种经济效应。
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此时,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
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7.实际汇率[兰州大学2019研;浙江理工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14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2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7研]答:汇率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
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它是指1单位外币能够交换的本币数量,或1单位本币能交换的外币数量。
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同一货币衡量的本国与外国物价之比,它反映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持有外币只是为了购买外国产品,本币与外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各自的购买力,即取决于物价水平的倒数。
由此可得实际汇率的表达式为:ε=e×(P/P f)。
其中,ε表示实际汇率;P和P f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e为名义汇率(采用的是间接标价法)。
8.理性预期[浙江工业大学2019研;兰州大学2017研]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
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①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②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简言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9.效率工资[北京师范大学2016研]答:效率工资是指满足效率对工资的弹性为1时的工资,即工资增加1%,效率也提高1%时的工资。
为了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高于平均工资的效率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
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
如果雇主给雇员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从事同种工作的雇员的工资水平,雇员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而努力工作,这就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则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不但如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且,高工资率还可以刺激产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
10.失业率与劳动力参与率[华南理工大学2018研]答:(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属滞后指标范畴。
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为降低失业率,中央银行会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为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会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
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包括摩擦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临时性或季节性因素、技术性因素等。
(2)劳动力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数(16~64岁人口数)×100%。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力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