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5 翠鸟(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法制教育渗透点: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十八条。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激趣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

(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3、学生提问。

二、理清顺序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三、抓住特点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2.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依次给翠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

)3.指名从整体上说一说这只翠鸟的特点。

(小巧玲珑、颜色鲜艳)4.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

(从三方面进行引导:①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②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

③观察中的翠鸟图进行体会。

)5.学生看中的彩色翠鸟图,练习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翠鸟的外形。

①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

②学生口述翠鸟外形特点。

③学生叙述。

④学生听老师做介绍。

⑤学生看图做介绍,进行语言训练。

五、欣赏总结1.课文第一段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

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引导学生鉴赏、朗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作者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并且对翠鸟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②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

)3.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分小组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③师有感情朗诵。

④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背诵。

六、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 、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2 、学习第二自然段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哪些活动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1 )“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

重点理解“贴”和“疾”。

(2 )“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

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

让学生具体感知。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1 、2 句:锐利的眼睛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

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第3 、4 句:行动迅速敏捷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

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翠鸟的动作熟练。

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6 句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 、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

板书“希望”。

1)将学生引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2)学生理解词语。

提问师:这样的小鸟你们会伤害它们吗?生:不会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十八条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第十八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4 、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三、识字、写字1、出示字卡,引导学生识记生字:2、“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4 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1、学生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字形。

3、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4、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翠鸟爪子---小、红头---橄榄色、翠绿色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腹---赤褐色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嘴巴------尖、长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实施条例》第二十一、二十九条》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

学生齐读课题。

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

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出示。

)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

)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⑴学生自读课文。

⑵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词语。

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

(注意:斧、造、栋、柴、洪、裸露等读音。

)学生读词语。

4、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呢?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

5、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2、从哪些句子看出雨下得很厉害?用“——”画出来。

(同时向学生展示下大雨的画面。

)“大雨没喘气”看到这几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3、指导朗读:读出暴雨又猛又急的气势。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在暴雨中,小村庄的命运如何呢?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5、什么原因导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

3、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4、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说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2、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

3、山上的树木被人们用来做了什么?人们在砍伐树木做家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两个“谁”通过动词“拎”你们能体会出人们的这种心态吗?4、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法制教育渗透第二十一条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

第二十九条采伐森林、林木作为商品销售的,必须纳入国家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但是,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个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5、随着山上树木的不断减少,山坡有了怎样的变化?(观看树木不断减少,土地不断裸露的动画)结合画面理解“裸露”的意思。

6、“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什么在不断减少?什么在不断扩大?通过词语“不断”和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你体会到了什么?7、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是可再生的,比如水资源。

有的是非可再生的,比如煤炭,比如森林资源,靠着砍伐树木,村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还算过的不错,但前一节课我们也知道了小村庄的下场,同学们,当这些村民们高举斧头对着树木砍伐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小村庄的未来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靠着斧头,不停的砍树,斧头在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凶猛的洪水,让小村庄变成什么样了呢?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洪水过后,什么都没有了”。

对于小村庄的毁灭性灾难,课文只用了这一句话就一笔带过,同学们,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向我们详细的描述出来吗?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和画面理解。

3、一场大雨,美丽的小村庄不复存在,两幅对比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心情怎样?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女生读第一自然段(愉快),男生读第六自然段(沉痛)男女生带着感情分段朗读。

5、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的心情格外沉痛,如果村民们早点警醒,亡羊补牢,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悲剧发生前,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了解到了这个小村庄滥砍滥伐树木的行为,现在你准备怎样劝阻村民,并帮助他们使悲剧不再上演呢?四、拓展延伸1、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小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