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钢砼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浅议钢砼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0.8,Qmin≤设备最小流量。

3.3.3膜式流量计规格的选择3.3.3.1商业用膜式表流量计在设计选型时应考虑其在实际运行使用中的常用流量点情况,保证流量计运行稳定,计量准确。

目前使用较多的商业用膜式表主要有G100、G40、G25三种规格。

在选用流量计时应仔细核对工作流量情况,选择合适的规格,如果最大、最小流量相差较大,可考虑使用两台不同规格的膜式表对不同流量段的天然气设备分别计量。

3.3.3.2民用膜式表对于居民用户来讲,打部分用气设备为一台双眼灶加一台热水器,目前使用较多的民用膜式表主要是G2.5和G4两种规格。

按照一般的居民用户用气情况考虑,厨房内最小流量出现在小火保温的时候,此时计量误差大多是偏负的;经常使用的是一个火眼或两个火眼,G2.5表的流量点均在0.1Qmax以上,示值误差相对稳定;G4表的流量点分布在0.1Qmax前后。

如果灶具和热水器同时使用,G2.5的流量点罗在0.8Qmax左右;G4的流量点罗在0.5Qmax左右。

因此可见普通居民用户选用G2.5膜式表是比较合理的。

在民用表的设计选型时,应根据用户的具体设备情况,如果是普通居民住宅,选择G2.5表比较合适,如果是高档住宅区,需考虑灶具和其他用气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4.结论通过分析知道各类城市天然气流量计的选型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小流量段使用不当。

流量计在选型阶段往往考虑的是设备最大流量不超出流量计的上限流量,而对于用气设备各个流量段的使用概率及其误差区域未加考虑,这样导致流量计使用中均未超出其流量上限,但是小流量段或常用流量段误差偏大。

流量计选型应仔细了解用气设备各流量点与流量计的匹配程度,选择合适的流量计、合适的规格,保证使用流量点均落在误差稳定区域。

涡轮、旋涡、腰轮使用在锅炉用户时最大流量点选在0.6Qmax~0.8Qmax;普通居民用户(双眼灶加热水器)使用的膜式表选用G2.5膜式表比较合适;对于燃气设备较多、且耗气量差异很大的商业公福用户,应仔细核算使用流量与流量计量程,当一台流量计无法兼顾大小流量时,可采用分路计量供气。

钢砼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兴的结构体系,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在建设部、国家冶金工业局颁布的《建筑用钢技术政策》中,特别将钢砼结构列为要大力推广的建筑新技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钢材量的不断提高,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因而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需要在遵循各种规范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结构方案上的难点、重点。

一、钢砼结构设计1.钢砼结构的特点分析钢砼结构体系通常指的是钢框架砼核心筒或剪力墙体系,抗侧移刚度很大的混凝土核心筒或剪力墙主要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而钢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1.1降低用钢量钢砼结构体系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与全钢结构相比,可以降低用钢量40%-55%,而施工速度与之相当,能够减少现场焊接工作量、降低防火处理费用;与混凝土结构相比,可减轻结构自重,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缩短施工工期。

因此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较好的多层建筑结构形式。

1.2抗压承载力高,扩大了建筑使用空间由于钢砼柱的承载力高,柱子载面小,还可采用大柱网、大空间的框架结构体系。

所以在多层建筑中采用钢砼柱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使用面积3%-6%.1.3柱子截面减小对抗震有利和全钢结构相比,钢砼结构柱的自重小,地震作用引起的地震反应也将减小。

据有关资料分析,多层建筑中采用钢砼结构体系比采用全钢结构,柱自重可以减少1/3~1/2,地震作用可以减少一半,相当于设防烈度下降一度。

2.多层钢砼框架结构设计体系的问题2.1目前多层建筑、商住楼开发较多。

随着实心粘土砖的禁用,多层砖混结构体系的逐渐退出,纯框架体系更成为了大多数设计院首选的结构体系,但纯框架体系毕竟是柔性体系,抗震设计中只有一道梁柱框架抗震防线,强震下较易破坏甚至倒塌,可靠度较低;随着层灵敏的增加,执受力和变形工需要较大的柱,以致较难满足用户对柱、梁断面尽量的要求。

框架梁、柱配筋量增大,结构造价逐渐增加。

2.2建议五层以上的多层建筑优先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在分散、均匀、对称和周边的布置原则下利用楼、电梯间、分户墙或允许落地的墙位合理布置长短适中,数量适当的纵、横剪力墙,在保证楼板与剪力墙间传递水平力的可靠性下,可收到良好的抗震、使用及经济效果,主要如下:(1)增加了一道抗震防线,使剪力墙成为第一道防线,框架成为第二道防线,较好地实现抗震设计多道设防的设计概念。

(2)设置刚度较框架大许多的剪力墙,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减少了层间变形,在常遇地震下的结构件及非结构构件均不易开裂、破坏;在强震下,剪力墙不易剪切破坏,大大提高了结构的防倒塌能力及可靠度。

(3)剪力墙厚一般同填充墙厚,不会外露,剪力墙承受了大部分地震剪力及较大部分的地震倾覆力矩。

这样框架基本上以承受竖向荷载为主,柱、梁断面均较小,配筋也较少。

对于建筑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4)一般墙量合理不太多的情况下,框剪结构的混泥土工程量略小于纯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墙、柱基本都是构造配筋,框架梁基本由竖向荷载控制配筋,钢筋工程量小于纯框架结构,故多层建筑采用框浅议钢砼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王红丽浙江金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310001摘要:钢砼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兴的结构体系,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需要在遵循各种规范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结构方案上的难点、重点。

关键词:钢砼结构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剪结构的经济效益优于纯钢框架结构。

3.多层钢砼框架结构设计体系典型问题的处理3.1对砼结构裂缝的修补采用表面密封法用于修补不再发展的裂缝,其缝隙宽度不大于0.2mm.具体做法为:在裂缝处用钢丝刷将砼表面打毛,并用清水洗净,然后喷涂或涂刷一层涂敷材料、丙烯酸橡胶、聚酯树脂,或在裂缝上先铺放玻璃丝布,再用修补材料涂刷。

3.2对砼结构受损伤部位的修补采用涂抹砂浆法或化学灌浆方法对于浅表面损伤,可采用涂抹砂浆法或化学灌浆法。

其具体做法是先将受损表面清洗干净,然后涂一层界面剂或低黏度环氧树脂,再涂抹环氧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3.3对砼结构的加固对砼结构加固的目的是要在恢复中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使结构能继续使用或改作其他用途。

加固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方法,这是一种加大原结构截面和配筋量的加固方法,用于提高构件的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和刚度,也可用来修补砼的裂缝。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适用面广,可用于加固梁、柱、墙、基础、屋架弦、腹杆以及连接节点等。

新浇砼标号宜比原构件砼标号提高一级。

施工工艺简单,但是作业量大,减少了建筑的使用面积,施工中必须保证新老砼的粘结。

必要时可采用砼界面剂。

(2)采用粘钢加固方法。

在钢筋砼结构表面用结构胶粘贴钢板,以提高结构承载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快捷。

加固时,基本上不影响使用,主要用于梁的加固。

钢板应延伸出需要加固部位外,延伸的长度应满足加固钢板传力的需要,如果钢板的锚固长度受到限制,则需要采用锚拴或型箍板加固粘结。

加固法至关重要的是处理好粘结处的砼表面和粘结钢板的表面,选配好粘结的胶。

黏胶后再加固加压,胶固化后才能受力。

(3)采用增设支点加固方法。

增设支点以减少结构计算跨度,从而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承载能力,并能减少和限制梁、板的挠曲变形。

该法的优点是简单,但使用空间受到限制。

这种加固方法,应核算增设支点后结构受力情况的改变,该法多用于框架梁和一般梁的加固。

针对钢砼结构应用于建筑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工程实践的结果表明,钢砼结构可以用于多层建筑的建设,同时也为钢砼结构在建筑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1.框架结构方案构思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1结构的传力路线应简捷明了。

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传力路线越短、越直接,结构的工作效能越高,‘所耗费的建材也就越少。

1.2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应当尽量使柱网按开间等跨和进深等距(或近似于等距)布置,这样可以相应减少边跨柱距,也可以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以减少结构中的弯距,可以使各跨梁截面趋于一致,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

1.3结构方案还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和建筑功能要求综合考虑。

2.应从概念设计上着手注意几个问题2.1关于强柱弱梁节点。

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

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

2.2关于“强剪弱弯”措施: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为加大各承重构件相对于其抗弯能力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结构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

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3注意构造措施。

①对于大跨度柱网的框架结构,在楼梯间处的框架柱由于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问处的柱可能成为短柱,应对柱箍筋全长加密。

这一点,在设计中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

②对框架结构外立面为带形窗时,因设置连续的窗过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为短柱,应注意加强构造措施。

③对于框架结构长度略超过规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许留缝时,为减少有害裂缝,建议采用补偿混凝土浇筑。

采用细而密的双向配筋,构造间距宜小于150mm,对屋面宜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按构造措施宜适当加强。

④其它构造措施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请详见新规范。

3.结构计算方面的问题3.1计算简图的处理结构计算中,计算简图选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基础梁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基础梁设置在基础高度范围内,作为基础的一部分,此时结构的底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一层楼板顶面的高度。

基础梁仅考虑承担上部墙体荷载,构造满足普通梁的要求即可。

当按规范要求需设置基础拉梁时,其断面和配筋可按构造设计,截面高度取柱中心距的1/12~1/18,纵向受力钢筋取所连接的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来计算。

但是,当基础埋深过大时,为了减少底层的计算高度和底层的位移,设计者往往在±0.000以下的某个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

此时,基础拉梁应作为一层输入,底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基础拉梁顶面的高度,二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拉梁顶面至一层楼板顶面的高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