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苏辙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苏轼遂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与之相和。
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曾为县吏民知否”一句写出了自己对兄长苏轼仕途前路的担忧,因此表达心中的感慨。
B.“共道长途怕雪泥”中“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
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
C.“应似飞鸿踏雪泥”是成语“雪泥鸿爪”的出处,“雪泥鸿爪”用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D.苏轼一诗诗风激越高亢,意境恣逸,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行文有气势,不求工而自工。
E.两首诗歌一寄一和,既写出了兄弟二人曾经的共同经历,又表现了二人真挚的兄弟情谊。
15.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
答案:
14.AD(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A.“曾为县吏民知否”一句写的是自己对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疑惑。
D.苏轼一诗诗风灵动明快。
)
15.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痕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痕,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痕,而推断鸿飞何处。
②颈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说理。
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夕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
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