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
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主义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求,一般认为人们的需求构成了利益的心理基础。
4、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
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
权利。
6、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
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法治原则: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核心内容是
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
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
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由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10、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
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和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1、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和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和议会分享实际权力。
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时机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者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4、政治社团组织:政治社团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6、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合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18、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19、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脚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0、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1、政治共识:是指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2、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主义观念来判断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暴力为特征的对旧的政治秩序的根本颠覆。
一方面是政治秩序的根本变革,另一方面就是一个新的政治合法性的确立。
23、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5、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6、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27、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9、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
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0、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1、政治信仰:使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2、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3、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4、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5、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6、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7、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8、民主: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39、民主化:指的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化民主宪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