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积累
甄选强化
——中考语文交流材料: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复习策略与建议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 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可见,语言的积累,语感的涵养,语
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
2015 年
中考命题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到书写、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标点、文学
常识、名著阅读、句子仿写、句子衔接排序、优秀诗文名句 11 个内容。
这一版
块占 29 分(全卷 120 分)。
复习策略
一、汉字部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观这几年学生的答卷,在基础知识部分丢分仍较
严重,就书写这一项 3 分来说,能用正楷或行楷流利地书写,能不扣分的同学少
之又少。
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应当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视。
其主要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字的间架结构不合理、笔画舒展不适中、标点符号没有占格或不能
在下一行开头顶格写的标点顶格写了。
以上这些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就应当加
以强调。
在所有汉字中,特别是形声字、形似字在书写上易出错。
那么我们可以结合
汉字的特点,从音、形、意入手,对易错字进行归类整理,从音、意上加以比较
区分。
再者可以根据汉字的搭配习惯来掌握.如察言观色(查) 、委曲求全(屈),对
于形近字能从读音上加以区分的,我们可从读音上锁定。
对于同音字,我们可从
字的意思和形旁上加以锁定,如川流不息“川”的意思为河流,就不能写成”穿”,
肆无忌“惮”就不能写成“殚尽竭虑”中的“殚”)。
二、文学常识
(一)分类法。
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
整理。
(二)网络法。
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
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
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三、句子仿写题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以前句子仿写对同学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但今年我发现句子仿写却成了学生的老大难。
平常我们在讲句子仿写题强调要注意句子运用的修辞及其结构,学生也知道,但就是在答题的过程中出现令我们意想不到的错误。
如这次适应性考试题第9题“接合语境,补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
四月的烈山,青葱妩媚。
苍翠的松树宛如盘虬卧
龙,,
,连绵的群山仿佛巨象奔逐。
出现错误原因一是没有掌握比喻句,不知比喻句的特点是把甲事物比喻为乙事物;二是没有掌握句子的结构,三是语言功底不扎实导致了表达的不流畅。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一要强化修辞手法训练,二可以把句子仿写题让学生在稿纸上设计成填空题。
如这题仿写题我们可设计
为的好
像这样学生做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四、中外名著阅读
从近几年的名著阅读试题来看,有以下特点:要求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对文学名着要适当加以了解,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考查作品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求概述情节,甚至要写出阅读收获,情节是比较经典的或能给学生留下深刻
印象的,既不为难学生又可避免不读名著而得分的现象。
尽量考虑到综合性,可以结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题,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从涉及内容来看,此类题主要考查名着的名称,名著的作者,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以及从作品中得到的启发等。
从考查的形式看,主要有:名著常识填空、根据有关情节撰写对联、针对某一部名著展开辩论、制作名著推荐卡、读名著谈阅读体会以及课外名著拓展阅读等形式。
考题讲究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名著阅读建议:不能单独地为应试而读名著,现在我们很多学生到九年级了才开始读要考的那几部名著,这种带有明显功利目的的阅读,往往会掩盖作品的多种美质。
为了克服这种弊端,今年我校读书活动开始启动,从六年级开始有计划的读那些规定性篇目的名著,并写读后感,每周检查,每月评出优胜班级及个人。
这样到九年级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重要章节、精彩段落要反复研读,要以审美者的眼光去欣赏,要以批评家的心态去接受。
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做,我想:作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的名著,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句子排序
句子排序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个考点。
常考题型有:1.选出在语段横线处插入的或依次插入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2.选出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3.用序号重新排列句子顺序,使其通顺或符合逻辑。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做这类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弄清楚这语段是记叙性语段,说明性语段,还是议论性语段,根据文体特点来进行判断排序。
例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清晨,我沿着溪边步行,发现阳光正在苏醒,由重重的山与浓浓的云里拉开弓箭,万箭齐发地射到人间来。
________________。
晨光的感觉不只停留在视觉上。
①原来灰沉的溪水,也浮出黄金的光影
②溪畔的繁花也都找到自己的颜色,欢欣鼓舞起来
③那看来沉郁的山景,突然被翡翠染绿了
④草叶间的露珠,显现出彩虹的光泽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解析:本题所选语段为记叙性文字,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合理顺畅地记事写景的能力。
要准确排序,就必须认真研读所提供文字的描写顺序。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我沿着溪边步行”时,“我”的视角是仰视,因为“我”发现阳光从重山与浓云里射出。
那么,接着记叙的应该是重山或浓云,这样看来,显然第③句应该是排在第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写山之后再写水,这都是从整体上来写的,并且从第①句中的“也浮出黄金的光影”可以看出第①句接在第③句后较为合理。
据此可排除C项,而选D项。
不过,我们不妨以第②句与第④句衔接是否合理来再次验证D项是否正确:由于“我沿着溪边步行”,可以欣赏到花草,而从第②句中的“繁花也都找到自己的颜色”可以判断溪畔的繁花绝非一种色彩;结合第④句中的露珠“显现出彩虹的光泽”分析,第②句应该接在第④句后面。
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D。
例2、①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②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③“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④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⑤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上段文字的顺序被打乱了,可调整为(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
议论性文字都有明确的观点,句子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要正确排序,就要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如这段文字我们研读后发现第⑤句为这段文字的论点,那么这一句是放在开头还是放在结尾,还需结合论述的结构分析。
仔细品读后不难发现,这段文字是由叹气声引出论题,最后得出结论。
那么第③句应该是排在第一,指出一些人的错误的思想,然后用“但我要问他”提出质疑,因此紧承第③句的应该是第②句;紧接着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事例来加以论述,所以第②句后面应该是第④句;由“翻过来”这个词可以看出
第①句又是紧接着第④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论述的,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第⑤句。
答案:③②④①⑤
3、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
a.空间关系: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
b.时间关系:或从早到晚,或从过去到现在等。
若有回忆或描写上的使用插序手法等因素,那就更应该仔细分析和推敲。
c.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由易到难,或由浅人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等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e、思维规律:或由一般到个别,或由个别到一般;也可为由概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概括……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4、再者注意上下句之间的衔接词、关联词,相照应的词句,排好后读一遍,检测是否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