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言前言、导言、序言、绪论的介绍与辨析

引言前言、导言、序言、绪论的介绍与辨析

引言、前言、导言、序言、绪论的介绍与辨析【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导言、序言、绪论,它是一篇科技论文的开场白,由它引出文章,所以写在正文之前.引言也叫绪言、绪论.引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范围,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作简要的历史回顾和现在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及选择特定研究方法的理由;预期研究结果及其意义.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部分作为书的概述或感想,亦指座谈会、讨论会、研讨会的开场白。

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

【前言】前言,也称“前记”、“序”、“叙”、“绪”、“引”、“弁言”。

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字。

书籍中的前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着(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着译者的介绍等。

由着译、编选者自撰或他人撰写。

文章中的前言,多用以说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

也可以理解成所写的东西的精华版。

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叙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理、或对这篇文章的大概及心得。

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

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一般读者读了前言以后,可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

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

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

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

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

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

但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一定要说明此研究与被研究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前人的工作。

【导言】导引双方意见的话导言,又被称为引言。

亦称绪论,是指着作前的概述部分。

用于说明自己撰写着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阐述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着作。

1. 导引双方意见的话 [introductory remarks]。

2. 书或论文等的为主题、主要部分提供预备性说明或评论的有特色的部分,也叫“引言”。

【序言】放在着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着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着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

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

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

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

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

【绪论】绪论,一般在学术着作开篇,概括作品内容、研学要点及方法的部分。

任何文章总要有一个开头,学位论文的开头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有所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

但是不少论文的绪章,写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谢之类,或者是发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论文。

对绪章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就是逼着作者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做了文献检索,论文是否提出了新观点。

在规范的学位论文中,此部分不可或缺。

在一般情况下,“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此文的思路、资料和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此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强调此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以及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全文,并激起阅读的兴趣。

要求:要写好“绪论”这一章,第一要务是做好文献搜索、收集和研究。

有了文献工作扎实的基础,就有了对课题的清楚了解,就有了追赶课题最高水平的明确目标,就可以掌握开展研究的各种工具和手段。

从本质上说,第1章是作者文献工作的成果。

也就是说,第1章也是研究,不研究完不成第1章的写作。

文献工作的任务,一是为了清楚地了解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二是为了调查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本课题的当前水平,三是了为决定博士论文研究中需要展开的内容和执行的研究。

与此相应,博士论文的第1章,一要写好研究背景和意义,二要写好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三要说明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调查:历史和现状的调查不论作什么样的研究题目,动手研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查清楚这个项目的历史和现状。

⒉1 调查要有提纲,以下是这个提纲的可能的内容。

⑴近几年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正在做着什么?⑵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 怎样解决的? 还有什么问题?⑶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关键是什么?⑷已经得出了哪些结论? 这些结论可靠吗?⑸已有的研究工作有什么经验和教训?⑹别人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手段、设备、方法和技术路线? 做了什么样的实验? 需要哪些仪器、设备、装置、样品?⑺在已知问题中,哪些属于现象性的、或者是方法不合理和设备不准确所至?哪些是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⑻已有的实验揭示了什么新的事实和现象? 解释合理不合理?⒉2 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式文献工作的原则是穷尽不漏。

文献工作的最大益处是从文献开始交同行朋友。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与自己课题一样的同行是谁呢? 这就属于文献工作的范围。

系统地了解和熟悉以下内容是十分有益的:⑴最近一年里有多少文献与这个课题有关? 最早的文献是哪篇?里程碑式的文献有哪些? 标志性文献有哪些? 基础性文献有哪些?⑵这个课题有哪些研究者,叫什么名字? 这些研究者的相关文献收集全了吗? 这中间,谁是一般研究者? 谁是学术带头人(课题负责人,博士生指导教师)?⑶这些研究者属于哪些机构? 这些机构的相关工作和文献收集全了吗?哪些是一般机构? 哪些是重点和着名机构? 高等院校有哪些? 研究院所有哪些?企事业研究机构有哪些?⑷这些机构分布在哪些国家? 这些国家相关机构的工作收集全了吗?文献工作不仅仅是找一些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尽管我们经常是这么做的。

这就涉及到了文献工作的对象。

一般说来,文献调查要全面,以下几类文献都要去查一查。

⑴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⑵学术专着、编着及其他相关着作⑶专利文献⑷科技报告⑸学术会议论文集⑹产品说明书、技术标准、工艺图纸和流程等企业文献如果对后几类文献不熟,你就应该补一补“文献课”或借阅文献检索的教材看一看。

从收集到的文献,动手整理整理,是文献研究的重要任务。

从一开始,就准备在最后要整理若干份清单或名单,是一个很优秀的想法。

文献调研的核心任务是要做好课题历史、现状、进展、水平的归纳、分类和整理工作。

也就是要产生这些清单。

清单的初稿应该及时与老师商量。

在写到第1章中去时,一般说,要用到表格形式。

以下内容是你的清单要解决的问题。

⑴经常刊登本课题的学术期刊有哪些? 哪些是一般刊物? 哪些是影响大的刊物?⑵经典的学术专着是哪些? 作者是谁? 作者是一般科学家? 还是着名科学家?⑶有参考价值的综述性文献有哪些?⑷本课题涉及的专利文献的类目是什么? 同一类目的专利文献都收集了吗? 专利文献的检索刊物查阅了吗?⑸有哪些科技报告体系与本课题有关? 是什么机构编发的? 同类科技报告查全了吗?⑹本课题已经召开过的学术会议有哪些? 谁组织的? 哪些是系列学术会议? 下一届在哪里召开?搞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启发攻关思路、了解发展趋势。

注意,在回答以上问题时,重要的是克服“时间陷阱”,养成马上整理相应的清单或名单的习惯。

有许多博士生觉得三年的时间很长,“时间多得很”,可以肯定,这种意识将使你的研究水平一再打折扣。

有一个问题值得强调,即“用什么方式作文献调查工作呢?”有几个原则如下。

⑴不能完全靠检索光盘数据库查找文献。

对某些课题,用电子手段查阅文献在大约只能查到用手工方式获得文献的三分之一左右。

⑵请教自己专业有经验的专家、老师给以指导,了解哪些期刊杂志或文献种类对自己最为重要。

⑶充分利用文献索引、文摘和书目等检索期刊。

《科学引文索引(SCI)》是查找相关文献最好的检索性期刊。

其他有《EI》、《ISTP》、《CA》以及美国政府四大报告(AD报告、PB报告、NASA报告、DOE报告)。

⑷通过阅读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再进一步有选择地收集每一篇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资料。

如此积累,好象“滚雪球”。

⑸如果你进入课题以前,导师及课题组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研究,从导师及学科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完成的学位论文开始文献调研是最明智的。

有意义的是自己动手总结出一份这些文献的清单。

(本文附件一给出了一个例子)。

⑹要做好文献卡片。

想一想,即使将来自己博士论文有300篇参考文献,三年时间中,也只是平均三天做一张文献卡片,工作量是很小的。

文献卡片的好处是便于作纵向、横向各种统计,既可以长期反复使用,又方便到图书馆借阅自己手中没有的图书资料。

注意事项:收集相关文献,是为了博士论文研究。

认真阅读,反复阅读,充分熟悉文献的背景、方法、结果、目标、路线、手段等内容才会有利于开展研究。

⑴往往谁最有思想,谁手中的文献最破、最旧、最烂。

⑵博士生应该把查阅文献,如同每天看报纸一样,养成习惯。

越是勤奋研究的人,越重视最新的文献。

⑶时常“居安思危”。

越是充满追求的人,越体会到这样的“风险”:即使漏掉一篇论文,也可能使自己的研究浪费很多时间。

⑷写好第1章的每一句话,特别是导引性的话。

⑸反映当前研究水平时,少用看起来“简明扼要”的报纸式的时政式的语言,多用科学语言。

科学语言就是符号、公式、概念、定义、规律、定理、表格、曲线、照片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