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表同情。
旅居海外之华侨以汉民族为正统,对满族入主中华,视为异族入侵。
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太平军将士流亡海外,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故海外华侨对太平天国表示推崇。
简又文评析说:"太平一役,实为民族革命之斗争,曾予清廷以致命伤之打击,大业虽未成,固已存天地之正气,扬大汉之天声,使民族意识与革命精神常在动荡鼓舞中而无时停息,则其人其事,岂非可泣可歌,而深博得吾人之同情且值得吾人之赞许者乎?"(《太平天国全史》,香港猛进书屋,第12页。
)简又文分析,对太平天国表示深恶痛绝者,从地域上看,多分布在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带。
"其所以恶之恨之者,大多是因为先世身罹兵役之灾,饱受此役之害,每有产业尽毁,家室流离,甚至无辜惨死者。
是以故事代代相传,谈虎色变。
无论所遭之劫是直接由于太平军,抑由清军兵勇,或由各处土匪,一是皆推原于太平天国之起事,致受牵累。
加以历年深中了得胜的清军清吏事后掩饰罪恶或宣传谬说的毒素,于当时战事真相不明,是非莫辨,由是而万恶皆归,视同匪寇,目为叛逆焉。
"(《太平天国全史》,香港猛进书屋,第11页。
)简又文的评说,可谓一针见血。
四十年代前,国内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属于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
随着中国革命的前进与深入,1935年12月,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指出太平天国是正义之战。
1939年5月,毛泽东发表《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将太平天国列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同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太平天国战争是农民战争。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写信给郭沫若,希望他写一本总结太平天国经验教训的书,供中国革命作为借鉴。
毛泽东的这些言论为太平天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太平天国史。
四十年代以后,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统天下。
有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提出异议,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学术不适用于中国,主张以客观主义研究太平天国。
据此,有的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破坏性和毁灭性极大,仅亚于日寇侵华,提出"战争破坏论"。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是太平天国史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
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
社论充分肯定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意义,歌颂了太平天国爱国主义的英雄业绩,并深刻分析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太平天国农民领袖虽然提出了反封建的土地要求,但由于农民阶级制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违反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所以实质上具有反动性。
《人民日报》社论阐明了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为研究太平天国史可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的经验。
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对于太平天国的研究多数是实事求是的,但也不泛对太平天国的美化,对农民领袖的拔高,存在"以今例古"的偏向。
有的学者将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得解放的生活比拟太平天国治下的人民生活。
有的学者甚至编造了歌颂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歌谣,例如有一首歌颂李秀成的歌谣说:"青竹竿,白竹台,欢迎忠王到苏州来。
杀脱张和两强盗,我伲农民好把头抬。
""毛竹笋,两头黄,农民领袖李忠王。
地主见了他象见阎王,农民见了他赛过亲娘。
"(《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学宛出版社,第9页。
)这首歌谣阶级阵线如此分明,很难让人相信它出自100多年前文化不高的农民之口,显然是出于美化太平天国的刻意编造。
对于刻意美化拔高太平天国的倾向,一些历史学家表示了不同意见。
五十年代初,有学者引用江苏常熟发现的太平天国时期的文物"报恩牌坊碑序"赞扬太平天国。
该序称当时太平天国治下的常熟"禾苗布帛,均出以时;士农工商,各安其业。
平租庸之额赋,准课税之重轻。
春树万家,喧起鱼盐之市;夜灯几点,摇来虾菜之船。
信民物之殷阜,皆恩德之栽培。
"(《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学苑出版社,第9页。
)祁龙威在《光明日报》撰文《从"报恩牌坊碑序"问题略论当前研究太平天国史工作中的偏向》。
祁文说,当时的常熟控制在以钱桂仁为首的太平军将领之手,他们勾结清政府,对农民横征暴敛,并阴谋叛变。
为了迷惑李秀成,他们树立了"报恩牌坊碑",序文华丽的内容是一幅虚构的假象。
祁文批评了美化太平天国的主观主义论点,主张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要实事求是。
美化太平天国,拔高农民领袖的做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对太平天国的赞词,对农民领袖的颂歌,廉价地被拍卖。
旧式的农民战争被说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洪秀全等被称之为革命领袖。
甚至以洪秀全划线,以此区分太平天国历史人物的功过。
洪秀全头顶佛光,被吹捧为"千古完人";而杨秀清因为"逼封万岁",李秀成因为写了《自述》,一一被判为死刑。
"四人邦"甚至别有用心地将矛头对准杨秀清,映射攻击周恩来。
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专家学者中有许多人走过这样的弯路,其实,这不是这些专家学者的错,这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所造成的不切实际的唯心主义的倾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进展。
学者们敢于打破种种人为设置的禁区,对太平天国、对洪秀全进行全面评价和研究。
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的历史功绩在被肯定的同时,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的若干黑暗面也被无情地曝光。
这一时期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应当说基本上是实事求是的。
对太平天国持否定态度的人大多提出太平天国曾经毁庙宇、坏神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和破坏,即所谓"战争破坏论"。
可以说,除了清政府的有意掩饰和诬陷之外,史料所载太平天国毁庙宇、坏神像等,多是不争的事实。
孙中山当年褒扬太平天国的时候,国民党右派就有人提出太平天国破坏中国文化传统,不值得褒扬。
其实,不仅太平天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曾经造成一定的破坏,都存在"战争破坏"的现象。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呢?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专家学者无须为太平天国掩过饰非,问题在于我们应当站在什么立场上审视太平天国,是站在正统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站在正统的立场上看,太平天国的罪恶何止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和破坏,太平天国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严重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清王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和其他农民起义,前后开支军费422,295,959两白银,造成清王朝财政危机的严重。
而庞大的军费开支转嫁给人民的结果,又加剧了清王朝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于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虽然说不上是火车头,但正是周而复始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或多或少地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
太平天国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样,她不可能一举冲跨封建制度,带领中国冲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
告诉我们:不论农民起义成功或是失败了,中国还是封建社会。
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
太平天国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样,她只是少数人改朝换代的工具。
满族人的旗袍经过改制,成为三十年代的摩登;三十年代的旗袍经过再改制,又成为新世纪的时髦。
所谓对于太平天国研究的新观点、新认识不过是改制的旗袍罢了。
毛泽东与《人民日报》社论对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并没有过时,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运动。
方之光说,神化太平天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样,鬼化太平天国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太平天国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迹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太平天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考察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我们不能无视太平天国毛泽东称洪秀全是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人之一。
洪秀全向西方寻求的真理是什么?洪秀全从西方找到了一个上帝,他接受了有关上帝的宗教,相信这就是真理。
真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内涵。
在洪秀全生活的那个年代和社会,有关上帝的宗教就是真理。
恩格斯曾经说过,宗教并不都是骗子手的捏造。
基督教在她最初产生的时候曾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她反映了弱者对强者的抗议。
从西方基督教产生的背景看,基督教是弱者对于堕落的时代和社会的一种解救方案。
洪秀全在中国建立的"拜上帝会"正是反映了中国的弱者一一农民阶级对强者一一地主阶级的抗议,是人民大众对堕落的清王朝的解救方案。
洪秀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外来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撞击产生了洪秀全思想。
因此,在洪秀全思想中,新与旧的矛盾,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交相融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基督教的新的宗教。
洪秀全创立的宗教,尽管包含着某些平均主义的要求,但总的来说,她有若干消极的一面,她只是向跟随他的人民许诺了一个美好的彼岸世界。
马克思说:"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25页。
)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总是以迷信来说明历史,而今天的史学工作者则应该以历史来剖析他们的迷信。
以历史来剖析洪秀全,我们发现,洪秀全创立的宗教正如马克思所说,既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又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
《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分土地为中心,包括了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内容在内的纲领性文件。
纲领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通过这个纲领性文件,希望实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太平天国印书》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第409页。
)即使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天朝田亩制度》,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她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反动。
《天朝田亩制度》允诺给予农民以一定的物质利益,适应了中国封建制度下贫苦农民的幻想和愿望,她对于封建主义的反动性和革命性是毋庸置疑的。
洪秀全有封建主义思想,皇权主义思想是无可讳言的,也是应当加以批判的。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中透露出来的平均主义和民生主义恰恰是洪秀全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
诚然,《天朝田亩制度》所设计的蓝图是一个平均主义的和一切政治经济权力归于"主"的专制社会。
平均主义的观点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是十分古老的。
"平均主义的根源是个体农民的思想方式,是平分一切财富的心理,是原始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