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书本54、55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5。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减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够归纳出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3.感受三位数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会算三位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连续退位减法中十位是多少减多少。
教学工具:小黑板、计数器图片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看书吧!前两天,老师作了一项调查,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我们班谁读得书最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班***读了85本书,xxx读了64本书。
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这样四种问题:(1)两人一共读了多少本书?(2)***比xxx多读了多少本书?(3)xxx比***少读了多少本书?(4)xxx再读几本书就和***一样多了?
[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
师:刚才我们有三个问题都是用减法做的,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独立演算,集体核对。
[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例1。
(1) 调查中,老师从图书馆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咱们班去年借书185本,今年借书335本。
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作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335-185=)
[再次活用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 (2) 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
(学生汇报)
(3) 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个位上5减5得几?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
)
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并说明: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
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l?
(4)我们算对了吗?怎么验算?
[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
]
2.教学例(连续退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1) 通过调查,老师还知道:咱们二年级借书最多的是二(1)班,今年借书410本。
结合这条信息,你又知道了什么?二(1)班比咱们班多借多少本书,可以怎样列式?先由学生们尝试计算
(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
提问:十位上是()8,为什么?
用计数器来验证
3.归纳总结。
(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
(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三位数的减法?
三、巩固训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
可以在原来的竖式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查。
(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小黑板出示。
(2)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
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 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减数被减减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1组。
学生们独立解答、交流。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
五、作业
反思:
本课教案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
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
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
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3.突
出算理,重视方法。
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
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巩固性、活动的开放性。
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
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