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3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

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

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

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

《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

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

如果我们注意《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

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的书,教育人的多,关怀人的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

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

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融入和陶醉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

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

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

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

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

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样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

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菜根谭〉的意境》,作者李业成)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也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是偶然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

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是对功名利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通过读《菜根谭》可以得知那个社会浮躁到什么程度。

C.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明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三伯刘家玉小徐虽十分聪慧,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又吃不得苦,无奈,只好投奔时任东佳集团总经理的三伯。

小徐认为当总经理的三伯为侄儿谋一官半职,找个干活少、挣钱多的差事,应该说是小事一桩。

中午下班,三伯听说侄儿来了,特地赶回家共进午餐。

小徐见三伯一家忙得风风火火,上酒上菜,边吃、边喝、边聊天拉家常,伯父伯母问这问那,还连连叫他吃酒吃菜,一家人的盛情,使得小徐很不好意思。

饭后,伯父问小徐:来三伯这儿,有事吗?小徐回答:三伯,我书不读了,父亲又不在人世,想找您安排一点事做做。

不料伯父和霭的面容突然换上严肃的面孔,说:侄儿啊,找我安排工作,你除能认得几个A、B、C的字母,还能干什么?你还是回去照顾你母亲吧。

说罢,三伯再也没有其它言语,当即乘专车走了。

小徐见三伯不帮他,只得无助地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

妈妈看到回来的儿子,疲劳的眼神顿时亮了许多,她为儿子的前程喜出望外。

妈妈问:孩子,三伯怎说的?……小徐张不开嘴,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感到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不由得打了寒战。

希望的风筝线断了。

儿子的出路在何方?妈妈擦去泪水,挺直脊梁骨,说:“儿子,不要哭,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妈妈心里在流泪,怨丈夫未把小孩抚养成人,竟独自离去。

妈妈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在病榻上一手拽着儿子、一手拽着自己,生死离别,难舍难分,期待的目光盯着母子俩……母子连心,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

压着似千斤重担的妈妈,昼夜难眠。

妈妈认准一个理:世上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农家人就想农家人的办法。

霜前冷、雪后寒,小徐品尝过日月艰辛、世态炎凉的滋味,决心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创业。

他利用农村的原料,搞食用菌栽培、开发及研究。

他认准食用菌的前景,百折不挠。

小徐创业终于成功,自学大专函授毕业,被市委授予民营企业专家称号。

小徐大学毕业、创业出成果的喜讯,迅速传遍左邻右舍、长辈、平辈、同学,上门祝贺,络绎不绝。

消息传到三伯的耳朵里,三伯随手回书。

信中说:小徐侄儿:听说你函大毕业、苦干有成,被授予民营专家称号,我甚为高兴。

我全家向你表示祝贺。

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才能有竞争力。

其余不多说了,如果我当时只仁慈地给你一个饭碗,你就不会奋发读书与艰苦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小徐看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不料当年创业时主动借钱给他的债主告诉他说:你欠我的债务不用还了。

那钱是你三伯经我的手暗中资助你的。

小徐这才知道:他三伯当初不帮安排工作,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

他回到家中,把三伯的信,恭恭敬敬地珍藏了起来。

4.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三伯没有帮助小徐安排工作,要他“回去照顾你母亲”,是希望他先尽孝,再就业、创业。

B.小说细节描写很成功,比如“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极度失望后的沮丧、无助。

C.小徐看了伯父的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说明小徐创业成功之后,不再崇拜伯父,并表达了对伯父的怨恨。

D.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技巧,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制造了悬念,突出了三伯这一人物形象。

E.小说对小徐的创业过程一笔带过,写得过于简略,不能突出创业的艰辛,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5.小说在刻画三伯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作者塑造小徐妈妈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7.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伯,可是小说描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一)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比诸侯之列(并,列)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次)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9.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10.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以乱易整,不武③夜缒而出,见秦伯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11.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A.焉用亡郑以陪邻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D.且焉置土石(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

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