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M21F71D1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编制单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M21F71D10]
课程承担单位[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制定人[ 张永 ] 制定日期[2012.07.2 ]
审核人[ ] 审核日期[ ]
批准人[ ] 批准日期[ ]
一、适用对象
全校各专业高中后三年制学生
二、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素质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各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无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有[M21J291]《计算机维护技术实训》、[M21F02E10]《程序设计基础》、[M21F821]《数据库技术基础》等。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达到会使用日常信息化工具进行信息化应用的目标。

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能胜任Office办公文档应用、常规数据信息加工、计算机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任务。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发展趋势。

(2)了解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生产加工技术常识。

(3)掌握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相关概念。

(4)了解计算机程序和软件技术的基本知识。

(5)了解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

(6)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7)掌握文字处理软件 Word的使用。

(8)掌握电子表软件Excel的使用。

(9)掌握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

(10)了解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文件的日常处理。

(11)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和信息安全基本知识。

(12)掌握Internet的使用。

(13)掌握计算机系统日常维护技术。

(14)掌握常用软件使用及维护技术。

2、技能目标
(1)能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分代标准。

(2)能描述电子电路技术在当前社会中的常规应用。

(3)能描述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及性能指标。

(4)能描述软件的分类和软件的生产流程。

(5)能描述各种信息系统的作用及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6)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对系统进行设置。

(7)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编辑常规工作文档。

(8)能熟练浏览各种常规多媒体资料。

(9)能熟练使用网络进行网络应用和信息检索。

(10)能对计算机系统做常规设置和维护。

(11)能对常规的系统安全技术进行相关的配置。

(12)能进行较快速的汉字录入。

3、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热情主动的工作态度。

(2)养成按照规范的方法维护和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3)锻炼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证书目标
一级MS Office
五、参考学时60学分 4
六、设计思路
1.内容选择
根据行业专家对IT制造和信息服务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化工具,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拓展。

2.内容编排设计
根据实验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要求以及受教者的认知特点,综合考虑教学情境设计。

其内容编排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是根据人才信息化素质要求,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

整合为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操作、办公软件使用、系统体系结构、网络应用、系统安全与维护几大部分。

(2)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达到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

(3)本课程为后续的《计算机维护技术实训》、《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4)单元的选取基本依据是以IT制造和服务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同时考虑各单元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单元的课时数,确定课程中的单元内容。

(5)课程内容编排主要依据直观动手操作→抽象理论知识的顺序,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操作系统使用(学时:6)
☞单元1:Windows 操作系统
办公软件使用(学时:26)
☞单元2:文字处理技术
☞单元3:电子表数据处理
☞单元4:演示文稿制作
计算机系统组成(学时:4)
☞单元5:计算机系统组成
信息技术基础(学时:8)
☞单元6: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时:6)
☞单元7:计算机网络技术
系统维护与安全(学时:6)
☞单元8:系统维护与安全
其它(学时:4)
☞包含:打字练习与测试、机动考核
七、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课时分配表
2.单元设计
八、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有关学情,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最优化教学法。

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选用讲授法、实验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给定相关应用情景案例,提供初始素材,配以案例和操作说明,由学生自己分析操作,从而得出最终结果的教学方法。

2.师资条件要求
本课程校内任课教师应通过本科以上相关专业的学习,并具备相关教师资格证书。

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工程师或技师等级以上职称证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要求。

3.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多媒体教学设备 1套
(2)按1人一组配实训设备:计算机1台(安装Office软件,连通网络)。

(3)计算机实训室 1个
4.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主要参考教材:《信息化应用基础实践教程》,主编张永,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1.9 第一版。

(2)多媒体课件PPT一套。

(3)操作练习素材一套。

九、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把学生作
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评价内容:文字录入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网络及信息化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与安全技术。

②主要评价指标
操作项:打字准确率及打字速度、Windows系统常规操作、规范办公文档制作、局域网连接、Internet浏览器使用、常规软件使用、多媒体应用技术。

知识类:信息、数据基本概念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硬件知识、软件系统知识、计算机性能衡量参数指标、文档格式设置、Excel公式及函数应用、数据分析、网络组成原理、常规网络协议及作用、病毒及防治技术。

十、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依据各专业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