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争遇到爱情——关于影片《生死朗读》和《魂断蓝桥》中的悲剧艺术广电80902090033137 薛源【摘要】即使沧海桑田,亦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只要人类存在,不管是哪个时期、哪个年代,体验爱情的人们就会飞蛾扑火。
《生死朗读》是一部纳粹题裁的影片,以小人物的爱情故事和人生经历为线索,撇开战争场面,从纳粹集团的“平庸的参与者”的角度对那段历史进行了缜密、深刻的反思,以小见大,震撼人心,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来自于对历史的深思,更来自于对人性的窥探。
而电影《魂断蓝桥》不可否认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巧妙地利用了死亡的花蕾铸就了不朽的经典。
【关键词】悲剧艺术时代性格命运悲剧是个美学范畴,从异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凄婉动人的《泰坦尼克号》到情深意暖的《人鬼情未了》,悲剧总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悲哀、同情和憧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和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给人看。
”《生死朗读》是一部讲述以爱的名义卷入罪责救赎的忘年之恋,不仅是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而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罪恶与惩罚、仇恨和宽恕的影片。
正因为添加了历史苦涩和沉重的色彩,才流淌出了一席扣人心弦的真挚。
而《魂断蓝桥》正是凭借着柔弱女性的那种“花钿委地无人收”“碧玉破碎屑纷纷”的哀婉、凄清之美带给人们的酸楚和揪心,使它超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所赋予的短暂兴奋、安慰和喜悦。
这两部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影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制度的无情。
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引起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命运的不同角度来具体阐释这两部影片中的悲剧艺术。
一、时代悲剧或许时代悲剧可以划进命运悲剧的范畴,但我认为又稍有不同,因为前者中,人物是置身大时代中被迫选择,而后者则是命中注定的无法选择。
《生死朗读》中除却爱情,还有另一个深刻的主题——对人性与战争罪恶的探讨。
当汉娜面对法官,她这样反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都无法去回答,汉娜这样的一个个体,被丢置于那个疯狂的历史时代大潮中,她只是做出了最为简单,也最符合人性直觉本性的选择。
作为社会个体,她选择了为自己找一份工作;作为门卫,她选择了尽责的工作态度;之后,作为一个被审问者,她选择了陈述一切事实与自己的真实想法;作为一个被定性的罪人,她选择了宁愿维护自尊,也不承认自己文盲身份的行为,以期望能救赎自己以往的罪过。
战争,是个令社会集体沉沦的深谷,然而战后的今天,我们去审视当初的罪恶,得到处罚的,不过恰恰是那些被挑中的零星人物,所以事实是,制度难制大众,法律的所谓绝对公正与正义性,是难以存在的。
反过来讲,汉娜自身恰恰是个对制度持维护态度的人,正是基于对制度的忠诚,她才做了一个恪尽职守的守卫,这是她的工作要求,甚至让她忽略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人性罪恶的自我批判。
有人说,汉娜最终也不愿说出自己是文盲的事实,是出于她个人的自尊心,我不反对,可我想,也不绝对,除去自尊,那时的沉默也正是汉娜维护制度的表现,法律告诉她,无论你当时意识到与否,你那时的行为都已产生了罪恶的后果,所以根据制度规定,你要忏悔,你要为此付出代价,她只能默认,做了时代的特例,做了罪人的代表。
平心而论,汉娜已然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反省,她自首,她说真话,认罪,承受了同伴的诬陷,并最终把二十年时光留给了监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相比于法庭上那些连控告书都懒得看的、边受审边织着毛衣的看守来讲,汉娜的确展现了人性上难得的光辉一面。
所谓伸张正义的法律,也难免轻饶了罪人,把过重的历史责任丢给了一些个人。
当文字文明,被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制度冷酷机械的弊端就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正义的定义也就受到了挑战与质疑,正如片中所讲的,合法吗?其实法律本身即存在狭隘的问题。
此时,麦克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之难,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现代规则的学习者,自己强烈的爱恋与对生命失去的反省互相碰撞,大众眼中的纳粹,坏人,人性中也会存在美好的一面,而所谓正义的我们,我们这些大众,站在判决者的高度上,是不是真得可以理直气壮?时代的罪恶难道就没有我们的责任吗?难道我们就是完全清白无罪的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片《魂断蓝桥》始终以滑铁卢桥为焦点,故事从这里开端,在这里结束。
影片一开始,即把观众引向滑铁卢桥,以两鬓斑白、终身不娶的罗伊走上桥头的深情回忆为引子展开故事,暗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局,突出罗伊人老情未了的忠贞不渝。
同时,男女主角邂逅于滑铁卢桥,女主角死于滑铁卢桥,这种暗中的前后呼应,给我对战争有了强烈的反感,甚至第一感受就是认为造成主角二人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情的战火。
没有那个连夜赶回军营的命令,二人早就共结连理枝了。
但转一细想,罗伊出身煊赫,年轻有为、富公民意识的他,是很难,甚至根本不能拒绝为国争斗的要求,这大概就是时代的悲剧吧。
二、性格悲剧《生死朗读》中的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个单身的女人,独自生活,没有亲人,没有伴侣,从事着一份千篇一律的检票员的工作,长时间处于压抑自我的状态下。
她不识字,因此在那个纸媒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内心更显得孤独,也使得她更加自卑。
当汉娜发觉到麦克在朗读方面的擅长,那个深藏在心中,不识一字的秘密,瞬间得到了一种长足的慰藉,她虽然无法自己亲自阅读,但麦克的存在,让她可以感知到文字所带来的人性关怀,其实从这点也不难看出,此时的汉娜已经对自己在二战期间的帮凶行径,感到了羞愧与罪恶,这也就不难解释她之后为什么会去主动自首。
朗读在爱之升华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总是处于被动的麦克因为识字,因为朗读,第一次显现出主动的强势与不同于以往的自信,他在汉娜这里寻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与力量,是汉娜的引导,是文字的传递,让他沉迷,让他疯狂,让他感觉到,原来我也是被他人所需要的。
与此同时,朗读文学作品时所表现出的保密性与独立性,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人与人的沟通。
影片中女儿朱丽娅说父亲麦克总是显得冷漠且疏远,麦克自己也承认,他从未对任何一个人坦诚,包括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妻子,这正如在交往之中,汉娜对他的情感疏远,她任性,她很少考虑麦克的感受与想法,甚至最终选择不告而别,这些,都无疑对麦克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最后,他又一次潜入了象征二人情欲的水中,告别了年少的爱恋,也从此告别了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得不说,是这份感情改变了麦克今后的情感态度。
麦克对汉娜的爱,是深沉的。
他已经能爱到完全尊重汉娜的人性权利,汉娜要求他为自己保密,他就尊重她的意见,宁愿让她承受终生的牢狱之灾,因为“我们怎样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承担所有罪名,是汉娜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出于自尊的考虑,还是对制度信仰的坚定,麦克都只能尊重汉娜,本片在人性权利与大众审判的关系表现上,是十分深刻的。
最后,汉娜还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一直在想,如果麦克来探望她时能显出更多的温情,也许汉娜可以走出监狱。
可事实是,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矛盾的麦克本能地站在审判席上,他无法真的理解汉娜当时的无奈。
在《魂断蓝桥》中女主人公所体现的性格悲剧远远多于男主人公。
如众多影评人所言:“女主人公不仅把生命留在了这座桥上,还把自己的爱情、信念和灵魂一同埋葬在这座桥上……”玛拉选择这么一个结局,只因为她做错了一件事情。
在我看来,就是这一件事改变了她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决定让她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埋葬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故事的悲剧。
当她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了罗伊阵亡的消息时,她的爱是那么的脆弱,她拒绝接受克宁劳夫人的帮助,违背了罗伊走之前的叮嘱。
她的爱没能战胜感性,战胜死亡。
要知道一个心中强烈牵挂和爱的人是不会轻易死在战场上的。
我认为,即使罗伊死了,她该做的不是逃避,不是离开罗伊的一切,相反的,罗伊是克宁劳家独子,罗伊死了,作为罗伊准妻子的玛拉应该去安慰和照顾罗伊的家人,共同期待也相互扶持。
而就是玛拉这个“拒绝”的决定,让一切都改变了。
当在车站招揽生意的玛拉,见到“已死”的罗伊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当两人紧紧相拥时,玛拉滑落的晶莹的泪滴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喜悦、激动,掺杂的还有悔恨、无奈。
正因为如此,自此至影片终,这泪都未曾离开过玛拉的双眸。
面对罗伊的再一次求婚,玛拉的心中比喜悦更多的却是撕心裂肺的痛,而一切又错在那一时。
假如玛拉能够爱得更加坚定,她能够听从罗伊的,放下包袱与克劳宁夫人一起生活,那么当罗伊“死而复生”时,那么一切都会是美好的,结局也就成了另一个美好的开始。
三、命运悲剧《生死朗读》中的汉娜是一个文盲,她无法明白自己所做的工作意味着什么,更不可能知晓集中营的意义,更无法识破纳粹的本质,她不是纳粹的关键人物,没有决定战争的大权,甚至只能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而米夏确是一个年轻、富有活力和激情的少年,对于汉娜来说,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但是他们相爱了,汉娜的美丽和独立坚强吸引着年少的米夏,而米夏在朗读方面的天赋又让汉娜深深痴迷。
他们在那间狭小的公寓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爱情的甜蜜并不长久,汉娜选择不告而别。
同汉娜分手后的米夏,顺利读完大学法律,却在庭审观摩中,偶遇到受审的汉娜,并且是作为纳粹犯人的汉娜,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历史给予汉娜和米夏这两代人的压力是不同的,他们对纳粹的经验是不一样的。
试想就算汉娜没有离开米夏,他们之间年龄的差距、家庭的等级关系以及知识文化程度的高低又能让他们的感情行走多远?或许这样的结局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之间超越一切阻碍的忠贞爱情。
《魂断蓝桥》里罗伊和玛拉的悲剧,同样让人感到一种冥冥中注定般的命运悲剧。
试想,倘若玛拉真的嫁给了罗伊,他们的婚姻会长久吗?我想很困难,没有任何时代的婚姻能够跨过地位的鸿沟。
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本就出身卑微,后遭蒙尘的玛拉,哪怕冲破了自卑的纸枷锁,大家庭中的固有思维和僵化制度,恐怕也会令她苦不堪言,郁郁寡欢,最后难道又会是欢喜结尾吗?悲剧收场,也许是那个时代每对情人的同样结局。
《生死朗读》除却爱情悲剧,或许还有对战争的反思,那么《魂断蓝桥》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而在这些高于现实而又源于现实的电影中,我想不乏我们国人深思的地方,现代化建设至今天,我们在这等级方面的思想,仍有部分可谓根深蒂固。
影片把故事情节的冲突最终引向人类精神的冲突,这便是经典的魅力与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