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3)内容
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的主张。 (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 法。 (5)影响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3.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 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 并行不悖。 (2) 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 “ 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 ,并改革传 统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民 族 工 业 的 曲 折 历 程
清 政 府 北 洋 政 府 国 民 政 府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产生
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发展较快 抗战时期(1937-1945) 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
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 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 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
(4)意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促进
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 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意义 (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入侵。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
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 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 就任临时大总统。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
斗争精神。
七、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 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1)交通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辛亥革 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
③1909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连年 不断的自然灾害;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推翻清政府; 西方基督教思 想影响 2.前期 (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
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影响
(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①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考点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
1.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 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2)主张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 (3)特点
①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
②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4)局限性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3.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③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④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2)兴起 谭嗣同等。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2)通讯
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②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③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②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 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推广。
④近代的买办及金融机构的出现。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性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晚清时期的中国
(1840~1912年)
通史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 总述: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 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 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
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
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
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 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 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 国之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 指近代科技。 (2)实践:洋务运动。 (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 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 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