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能达的境界_马斯洛自我实现思想探究

人性能达的境界_马斯洛自我实现思想探究

第30卷 第4期2008年8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30 No.4Aug.,2008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自我实现思想探究李 杨(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标志,也是其伦理学的核心。

自我实现的根据是人的扎根于遗传基因的“似本能”的需要系统,即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得到满足,并最终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内在要求,而自我实现的动力则是来自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满足需要的原始冲动。

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的终极目标,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

关键词:似本能;需求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8)04004204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价值观中对个人价值的关注和市场经济对主体意识的强化,在促进人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觉醒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自我实现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学术界称为继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思潮”,马斯洛本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标志,也是其伦理学的核心,它既是马斯洛著名的基本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也是其整个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价值目标。

马斯洛的心理学和伦理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人或人性。

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最终的归宿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马斯洛的学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人→需要(动机)→行为→价值实现或人性实现(以自我实现为顶点)。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根据是人的扎根于遗传基因的“似本能”的需要系统,即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得到满足,并最终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内在要求,而自我实现的动力则是来自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满足需要的原始冲动。

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终极目标,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

一、自我实现思想的理论前提似本能马斯洛是在集中批判了在他之前统治心理学界的两种势不两立的理论传统的本能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似本能”这样一个概念的。

马斯洛指出:“早期本能论者的一个严重错误是过分强调人与动物世界的连续性,而没有在同时强调人种与所有其他物种的深刻区别。

”[1]“因而认为本能是强大的、牢固的、不可更改、不可控制、不可压抑的,”[1]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用动物的范例与人类相类比。

马斯洛不同意早期本能论者将一切行为都视为生物本能驱动的观点,而是认为人的需要和行为是由生物机体和环境文化两种因素决定的,与传统的本能论相比,马斯洛力图区分出人性中的本质方面和非本质方面的特征。

他更多地看到了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可塑性。

可以这样理解“似本能”概念:它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推动个体不断获得新的、更高水平发展的内驱力。

它不像本能那样指向生理性行为,而是既指向生理性行为,更指向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的社会性行为。

比起传统的本能概念,似3收稿日期:20080413作者简介:李杨,200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本能更能客观地说明人的行为活动的特殊性,即社会化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要。

人的这种内部本性是一切价值体系之源,一切价值体系都是从内部本性推导出来的结果,人的这种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内在本性作为人的需要,一定要得以实现或得到满足,一旦受挫人就要得病。

所谓“恶的”,或精神病的行为不是对内在本性的否定,而是对善的本性不能得以实现的一种反应。

因此自我实现的人需要良好社会作为成长的环境,反之,良好社会将使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或价值。

可见,似本能论是马斯洛的人性理论的基础,马斯洛人性理论的其它重要组成部分如“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都是以“似本能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都是从“似本能论”这个基础逻辑地推导出来的结论。

二、自我实现思想的理论基础动机论依据基本需要的似本能假定,结合临床研究、个人观察和已知事实,马斯洛提出了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即基本需要的层次发展学说。

马斯洛是以人的似本能假设来界定基本需要的概念的。

在他看来,人的需要可以区分为两类:基本需要与特殊需要。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由体质或者遗传决定的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后者则是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需要,如服饰、嗜好等。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自人的需要。

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人的需要表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相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充分实现其个性、潜能或才能的冲动,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的那样一种倾向或状态。

需要的这些层次或等级是人类动机按照各种需要的优势大小和力量强弱来驱动的。

一般而言,人的力量较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力量较弱的需要就会出现。

一个相对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较高级的需要就呈现出来并开始支配和主宰一个人的行为。

当然,马斯洛也承认人类需要的满足并非绝对遵循这样的顺序。

在较低级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凭借着意志或精神的能动性可以先行发展和满足较高级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他把这五种需要视为人的基本需要,认为它们的满足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言论自由,在无损于他人的前提下的行动自由、表达自由、调查研究和寻求信息的自由、防卫自由以及集体中的正义、公平、诚实、秩序等等”。

[2]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他人的、社会的和自己的道德;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具有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氛围的社会环境中才能生成健康的人、道德的人。

要人人能够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社会必须提供一些必备的条件。

虽然他承认在一个有缺陷的文化中或不道德的社会中也能出现相对健康的人和道德的人,但这些例外并不能为社会的不合理性和不道德性辩护。

在一个有缺陷的或不道德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健康的人和道德的人,那不是这一社会的贡献,而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具有一种超脱或超越环境的能力;如果社会制度适合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与发展条件,将能够使社会的大多数成长为健康的人、道德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

三、自我实现思想的理论核心自我实现马斯洛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也许是他的自我实现的概念。

虽然这个概念不是由马斯洛首创的,但是他为这个概念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和特殊意义。

自我实现首先蕴涵着自我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马斯洛认为只要静静地“倾听内在的声音”,自我就会显露出来。

他在《自我实现的人》一文中说:“自我实现是一个难以确切描述的征候群……它使我们想到了尼采的告诫:‘成为你自己!’他们是一些已经走到或者正在走向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

”自我实现是一种连续不断地选择成长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并承担责任的过程。

简要地说,“作出成长性的而不是畏缩性的选择,倾听冲动的声音,诚实,以及承担责任,所有这些都是迈向自我实现的步骤。

”[3]这些都是自我的一次次实现。

自我实现就是去充分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每个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方式是不大相同的。

有的人可34第4期 李杨:人性能达的境界44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30卷能想由此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的人可能想在商业上大显身手,还有的人可能想在绘画或发明创造上崭露头脚。

在这一需求层次上,个体间的差异是最大的。

马斯洛是从人类需要的角度谈人的自我实现,他把自我实现看作是人成为自己本性所规定的那种人的一种需要或愿望:“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实质上就是人类成长与发展、利用和实现自己潜力的心理需要,这种潜力、冲动或需要的实现与满足是不可阻止的必然趋向,它是人的本性所规定的东西,或者说就是人性的有机构成成份。

自我实现不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自然性,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一种方式,是人的自身潜能和价值、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超越。

自我实现的本质是人类发展的动力、途径与目标,是自我意识和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自我实现的人常常表现出相对自主的、独特的、不遵从惯常的道德准则的特点,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道德。

在马斯格看来,普通人遵从习俗的道德行为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而这些自我实现的人,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合乎当时的习俗,但他们有很强的道德力量,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他们只做正确的事而不是错误的事,他们能超越世俗的约束,因此他们是最有道德的人。

正如人们所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自我实现者由于其基本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因而能够追求更高级需要的满足,其价值体系或价值观较为高尚;而那些基本需要尚处于匮乏状态的普通人,他们的价值体系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低级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支配。

普通人的动机是为满足匮乏性的基本需要而奋斗;自我实现者则是为满足成长性动机而活动,他们的动机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

因为自我实现者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能够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做到把他人作为目的来对待,能够实践真正的利他主义。

马斯洛认为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上的人具有最充分的道德性质,他们往往表现出博爱的特点。

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倾向,它是“人性的一个规定性特征,没有它,人性便不成其为充分的人性。

它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部核心、人的种族性的一部分,是丰满人性的一部分。

”[4]这里马斯洛用“丰满人性”(f ull humanness)一词,指的是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天资或潜能。

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是完满人性的表现,它是在超越物质需要的直接缺乏性动机之上的精神意境。

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它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即人要竭尽所能地利用和发展自己的天资、能力和潜能,使自己日趋完美。

可见,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潜能发挥的观点,是从内在价值论出发的,他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寻求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巨大潜力,这种“倾向”和“潜力”与本能有关,因而这种内在价值要求实现就是人的本性。

四、自我实现思想的理论发展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