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
梦是离不开人的成长的。
梦和人的成长一样都会经历一个过程,从萌芽到初长成,再逐渐壮大、成熟、鼎盛,最后终止。
人是在不断成长的,梦也是不断补充、更新、完善的。
我觉得我现在处在一个探索的时期,似乎这个时期拉得很长,感觉一望看不到尽头。
但是我不泄气,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青春没有失败,人生需要不停地奋斗,努力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从完成小我到最终实现大我,这是最终的梦。
最初的梦是理想化的,在没有接触社会现实之前,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只要有机会有时间。
这种想法就好像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研究某个问题一样,先开始做的条件是简单的优化的,很多因素都会先忽略不计,研究起来会很容易。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讨论然后说说自己长大后想当什么。
同学们都争相骄傲地说着自己要当科学家、老板、明星等等。
我愣在那边,呆呆地看着活跃发言的同学,想不出自己想要做什么,眼光看不到以后。
当时的我就想着过好每一刻吧,将来怎么样,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自然明晰了。
这与我现在随和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关的吧,不会去强求什么,所关注的是从所经历的事情中收获成长。
人的一生,如果来不及完成自己的梦,实现自己的价值,至少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临死的时候,可以自信地说,这一生没有白活。
从现在看向我的过去,我发现,从小的时候我就一直是疑惑的,如果老师家长不告诉我该做什么,我似乎就不会自己去寻求什么,以至于到现在只知道自己不想去做什么,而不能明确该做什么,感觉现在所做的似乎没那么有意义。
我想我这样的想法是目光短浅了一点,因为看不到将来而迷茫,进而感受不到现在所做的事情对未来的意义。
不过,从小循规蹈矩地学习的一点好处显现出来了,那就是认识到书是有用的东西,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了,但总的来说只要醒悟过来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晚。
书本和老师教给我积极的思维,怀有正义和敬畏之心。
小的时候主要的任务就是玩了,哪有时间去想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呢,哈哈。
到了初中,最直接的梦就是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了,可以获取好的学习环境,提升起点。
但其实这目标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没有很刻意地把它作为目标。
有明确的目标是很好,但很容易因为死盯着目标而受功利思想驱使,弄得最后不是去获取真知、灵活运用,而是在如何取得高的分数而使自己迷失在无尽的题海里。
现在看来,那时似乎有点把哥哥当成榜样的意味,想要成为哥哥一样能了解很多事情,把事情解释得头头是道。
那个时候,求知欲特别强烈,很热心于和同学讨论问题,精力很充沛,午睡时间几乎都用来思考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了;晚上躺在床上还会在脑海里想解题思路;走在路上还和同学交流意见,自己用手比划着,脑袋里跟着建立起立体意象。
这段时期还生活在乡下,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大家谈论的话题甚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的。
说来惭愧的是那时对文学名著课外读物什么的都不理睬,除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经典的文章外,课外并没有什么积累,加上生活圈子很小,对很多事情没有什么见解。
总的来说,这段时期没有什么梦想可言,却是很珍贵的一段记忆,所有的童真童趣,美好的感觉都在这里,最重要是没有留下什么童年阴影,很健康地成长了,伴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思想。
有所体悟是从高中开始的,成长从这里开始,梦也是在这里萌芽的。
高中如愿地在市里最好的学校度过。
到了新的环境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匮乏,周围有才的人比比皆是。
很快就变得沉默起来,开始去看书。
每星期放假的时候就回去新华书店看书,第一次发现是在一次语文早读读到课文读本里摘录的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里的一段“痛苦和不安往往来自于内心并且可以由自己的内心加以消除”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体会到了“共鸣”这个词的真实感受。
后来我就去书店里找这本书,其间又发现了一本名叫《安静》的书,作者是周国平。
读着里面的文字,感觉就像是一位经历颇丰的老者在给你娓娓讲述人生,教导你如
何对待生活,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除了看看书,做些摘录,课间休息和假期的时候会出门走进大自然。
我熟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和它们一起的时候会感到很平静的喜悦,感受也变得细腻起来。
每每在闲逛中发现不曾看过的风景,都会找到每一处风景它独特的地方,接着会在静静地凝望中生出许多想法,有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似之处。
你永远找不到两棵相同的树,就像你没法两次踏进同样的河流,这也意味着每棵树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也是一样,每个个体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必为遇到问题而灰心丧气,你只是还没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这个时期的重心也不在梦想上,因为最直接的目标也是很显然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至于这所大学是哪一所,也是不甚明确的。
在同学各自斩钉截铁地说自己想上哪所大学的时候,我同样是愣愣地,不知如何回应。
我心里所想的是做好自己该做的,把握好当下的时间。
应该说,考上大学不能说是我的梦,它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并没有注入我个人的想法。
只是接触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时下定决心要成为科学家,去研究造福于人类的物质。
我更多的是观察和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探索有关人生态度、认同感、价值观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的问题。
到了大学,作为新生,还没有摆脱稚气,仍然信心满满地认为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研究得很透彻。
显然太天真了,大学相当于半个社会,是进入社会前的准备。
在这里,除了学习的问题,还有一大堆的社会问题。
当加入现实的许多干扰因素后,问题的研究就变得复杂起来,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人被表面的现象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本质的东西而已。
所以,慢慢地,发现了很多无奈,陌生的大环境、上课的快节奏和室友作息时间的不统一扰乱了当初设想的规律的高效生活。
还有纷繁复杂的活动和娱乐,大把的空闲时间因着新鲜和不能高度自律而浪费掉了。
现实有一点好处就是能让人清醒。
年华一点点逝去,人是不会永远年轻的,看着别人努力地为梦想努力,而自己只知享乐,止步不前是很罪恶的。
一个问题慢慢映入眼帘:我喜欢做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最喜欢的就是走进大自然,去陌生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观察他们的生活······可是我不能自私地活着,还有责任需要承担。
至今为止,我是有梦的,但却没有详细的去实现它的计划,因为我还是很茫然的,有很多都还没弄清楚,而又没有勇气放弃现在的一切,像毛姆小说《刀锋》中的拉里一样仅仅受内心的驱使就去抛下未婚妻去流浪,其实我是很向往他这样的勇气的,我也想出去游历,去遇见一些人,去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我总觉得长到现在我所经历得太少,从小到大就似乎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没有经历太大的伤痛和悲欢离合,因为在还没出生外公外婆和爷爷就去世了,唯一的奶奶也因为我是个女孩而不怎么喜欢我,但是我的爸爸妈妈很疼爱我。
听妈妈说那个时候很多家庭有姐姐就肯定就会有弟弟,而有哥哥就不一定有妹妹,我们家却不一样,妈妈的理由是好事成双,一个人不会孤单;而爸爸的理由是他不希望看到一个孩子将来孤立无援地,因为他自己就是孤单的一个人,又是最小的,他的兄弟姐妹不是同父异母的,就是同母异父的,小时候受过很多苦,对他的能吃苦耐劳的性格的形成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吧,然后又不偏不倚地传到我的身上。
现在所学的专业是我喜欢的,但不太喜欢现行的考试制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被迫拼命地赶课,总感觉学生就是被拖着走一样;理论和实践也严重脱节,教学氛围也不容乐观,很多课堂是死气沉沉,老师很无奈地讲,学生很无奈地听着。
很多人教我们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现实的种种不合理让我们被困在那里,丧失去做的勇气。
我想也许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吧。
如今梦想对自己来说变得很遥远,连每天面对镜子洗脸都在想我的梦想它如今在哪里,我什么时候把它落在了哪里,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被不断接触的事物蒙蔽了我的眼睛,心也不再平静,想不起有多久没好好地看书,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心灵与心
灵间强烈的碰撞了,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已经使我凌乱了,总在叫自己慢下来慢下来,却似乎只是想偷懒的借口,以至于最后感觉自己做事情的效率越来越低了,却还在很多不是紧张的时候让自己安心地享受这种懒散,大约一个月前,我刚毕业的哥哥在事先没有告诉我的情况下给我寄了一本书,是一个韩国人写的,名叫《因为痛苦,所以叫青春》,那个时候,经过独自一人出门游历的经历,一点点开始对成长和青春有所体悟,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现在才开始对现实成长青春之类的字眼有所感,我感觉自己在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挣脱束缚,释放自己被制度和教育的弊端所压抑的自我。
六一儿童节前一天看了《中国合伙人》,关于梦想、坚持、改变。
成东青说“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梦想还只停留在想的阶段,目标不明确,处于一种无意思的状态,但至少我发现了自己喜欢做什么,也发现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
自律,推迟满足感,不管过去多么糟糕,现在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而且相信一切都是在朝光明的方向发展。
梦从理想化一点点变得切合实际,就是接受社会现实,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被现实改变本心,在获得满足感的同时逐渐把它变成有助于他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