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9)《家庭教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2:第二次3:第三次4:第四次5:第五次1:[论述题]三、论述心理素质好坏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关系到人生的成败,试论述家庭心理卫生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具有的特殊意义。
(P179)参考答案:三、论述答:(1)心理卫生教育有利于孩子优秀品德的形成。
(2)心理卫生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3)心理卫生教育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第六章179―180页)2:[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后果惩罚(P140)2.联合家庭(P9)3.先天智力(P37)4.品行障碍(P189)5.塑造法(P30)6.道德意识(P225)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自然后果惩罚”是法国教育家卢梭在18世纪提出的,他主张孩子犯错误不给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其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自作自受”,从中体验到不快或痛苦,从而促使他们改正错误,纠正过失。
2.联合家庭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虽已结婚但仍未分家另住的家庭。
由于这种家庭实际上是由多个核心家庭联合组成所以称联合家庭。
3.先天智力,是指人从形成胚胎到从母体中娩出的全过程中,孕母的营养、情绪和生活规律给胎儿带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给孩子形成智力上的差异便是他的先天智力。
4.少年儿童的品行障碍是指少年儿童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斗殴、破坏物品、抢劫、性攻击、损伤他人等。
5.塑造法指用正强化的手段,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使之不断出现所要求的行为。
6. 道德意识是一个人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基础,是道德情操的具体表现和深化,是构成一个人精神人格的重要因素。
3:[论述题]二、简答1.请简述环境熏陶法的具体做法。
(P121)2.请简述课外阅读的意义。
(P127)3.请简述再婚家庭的特点。
(P152)4.简要回答对越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
5.简述家长心理障碍的表现。
(P184)6.简述提高家长的道德情操修养的方法。
(P223)参考答案:二、简答1.第一,美化家庭环境;第二,创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感情生活;第三,合理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
2.第一,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第二,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使孩子的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再婚家庭由于缺乏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往往造成继父母同养子女关系难以相容,由于对孩子不真心施爱,情感冷漠甚至歧视,由此引起孩子的仇视反抗,极易导致家庭气氛失和,进而影响再婚夫妻之间的关系,因此家庭关系及家庭气氛难以和谐,显示出极大的不稳定。
4.第一,家庭教育的针对性邀强;第二,要认真补上社会规范课、法律课;第三,教育重要做到扶正抑邪。
5.(1)家长角色的心理障碍。
(2)家长的教育观念障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人才观念;错误的人才观念。
(3)家长的教育方式障碍:溺爱型家庭教育;严厉型家庭教育;放任型家庭教育;矛盾型家庭教育。
(参考第六章184―187页)6.(1)强化思想言行的修养: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家长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成为孩子立志成才的榜样;家长要尽力形成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
(2)强化道德意识的修养。
(参考第七章223―225页)1:[论述题]三、论述有人认为,执拗、任性是坚强的表现,其实不然,这恰恰是意志薄弱、缺乏控制力的表现。
孩子任性主要是由于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
根据你的理解,请谈谈家长应如何应对任性的婴幼儿。
(P87~88)参考答案:三、论述答:第一,在孩子任性的时候,家长不要发火,而需要冷静地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绝对不能简单以“武力”来解决,否则越打越倔,还会同大人逐渐疏远,甚至对抗。
第二,纠正任性要因势利导,设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孩子哭闹着硬要一样东西,你可以说:“你听,外边是什么声音?快去看看[”然后顿时注意力转移,可能就不再哭闹了。
第三,要防患于未然。
如果孩子有任性的毛病,平时就要注意,要尽力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即使一时办不到也要向孩子解释清楚。
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当当面讲清道理,孩子明白了道理就不会再坚持了。
第四,要恰当运用表扬和批评。
在孩子容易犯拧而没犯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家长批评孩子时,不要当着许多人的面,要注意方法,讲究分寸。
2:[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家庭美育(P63)2.家风(P116)3.模仿榜样法(P125)4.心理保健技术5.主干家庭(P9)6.心理相容法(P33)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家庭美育是要求家长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内容,并借助形象感染的手段,去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充实孩子的气质个性,使孩子的心灵净化、语言文明、行为高雅,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高尚的人。
2. 家风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行为习惯,情趣爱好,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3.模仿榜样法是指以正面人物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子女的一种既形象具体又生动感人的教育方法。
4.心理保健技术是一级心理防卫的措施,其原理是通过主体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情感和人格免受伤害,获得心理平衡,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5.主干家庭是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形式。
主干家庭指家庭由三代人组成,即祖父母、父母、子女组成。
祖父母或父母有丧偶的,或暂时没有第三代的,也包括在内。
6.理相容法是指父母对于女进行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与子女的心理需求相适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
3:[论述题]二、简答1.简要回答家庭按照家庭成员之间经济生活的组成方式来划分的类型。
(P10)2.品行评价法及其优点。
(P32)3.家庭美育的内容和形式。
(P67~71)4.小学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P90~94)5.简述家庭教育的原则。
(P105~120)6.在家庭教育中实现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之间的互动的方法。
(P109)参考答案:二、简答1.家庭根据家庭成员之间经济生活的组成方式来划分可分为四种:(1)合作共济型;(2)赠养抚育型;(3)补贴接济型;(4)独立核算型。
2.品行评价法是父母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对于女的品德行为进行评价判断,激励他们积极上进.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对于女的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导向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子女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3.家庭美育的形式和内容包括:(有适当阐述。
)(1)利用自然美感染孩子的视听。
(2)利用文学艺术美净化孩子的心灵。
(3)利用社会美、人情美鼓起孩子生活的风帆。
(4)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美的言行,使孩子真正做到。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4.小学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与方法有:(1)合理安排家庭生活作息时间,包括睡眠、课外作业、游戏和文娱的时间,保证儿童正常顺利地学习。
(2)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①为孩子安排符合科学要求的学习位置;②父母应向孩子提出养成良好习惯方法的简明要求;③父母应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④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恰如其分的关心和赞扬,或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稍高的又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
5. 第一,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的原则;第二,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互动的原则;第三,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同行的原则;第四,强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协同的原则;第五,父辈之间与祖辈之间要求一致的原则。
6. 第一,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需要,理智的有爱有教;第二,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第三,严格要求,掌握分寸,把握尺度。
1:[论述题]三、论述题家庭德育是学校和社会德育的基础,请就你个人的理解,谈谈家庭德育在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学校德育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P30)参考答案:三、论述题答: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担负着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任务。
其中家庭德育是学校和社会德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重要环节。
第一、家庭德育在儿童和育少年品德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一个“据点”,也是一个成长发展的受教育场所。
社会的道德规范、良好的行为准则总是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展示在子女面前,使他们耳濡目染,并加以模仿认同。
父母则通过示范、矫正、强化等步骤,去“浇铸”孩子的道德面貌。
孩子往往把这一时期养成的品德,有意无意地保持终生。
任何一个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首先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这便是家庭德育的真谛。
第二、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助手。
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仍然在家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所以学校德育需要家庭的密切支持、配合和强化,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家庭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总是与社会息息相通,家庭德育的好坏,时刻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
现在我国社会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的时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特别强调了要在全国人民中首先在全国青少年中普及理想、道德、纪律、文化教育,并提高全民素质。
在实现这个伟大战略任务中,家庭德育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将担负起十分重要的责任。
2:[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家庭环境(P10)2.家庭德育(P30)3.自我修养法(P34)4.消退法(P131)5.社会实践法(P140)6.问题家庭(P163)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广义的家庭环境指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全部因素,包括家庭经济与物质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家庭生活方式等因素;狭义的家庭环境指家庭居室的布置、美化对家庭成员生活的影响因素。
2.家庭德育指父母亲对子女进行的品德教育,它是学校和社会德育的基础,是塑造人们灵魂的重要环节。
3.自我修养法是指子女在父母指导下,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提高道德境界,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4.消退法指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予关注,不予强化,使之逐渐消退的方法。
5. 社会实践法是依据子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为教材,带领和支持孩子走出家门,让其参加各种有益的、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6.所谓问题家庭,主要是指父母有偷盗、抢劫、贪污、受贿、赌博、卖淫、嫖娼、走私、贩毒等越轨罪犯行为及家庭中有因犯罪被杀、关、管的成员的家庭。
3:[论述题]二、简答题1.简要回答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特点。
(P4)2.简要说明家庭结构的分类。
(P8)3.学龄期家庭智育的途径和方法。
(P50~56)4.家庭美育的特点。
(P64~66)5.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