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

新课程背景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微樊宝玲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要从基本功入手。

而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课堂语言。

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

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专业性趣味性饱满性灵动性审美性2007年,陕西省实行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改运动。

全新的目标要求,全新的课程模块设计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业务素养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听一堂好课,就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余音却犹在耳畔。

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接受新课改教学的这两年来,我自己重点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方面进行思考、钻研、改良、总结,得出一点浅显感悟,期与同仁分享。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专业性所谓课堂语言的专业性,我浅显地理解为课堂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

语文学科固然不像理科以及政治等学科那样,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但是语文课堂起着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务求严谨、准确,切忌随意、低俗。

同时,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习惯产生一定的引导。

那么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引导是积极的、正面的、良性的、正确的。

专业的课堂用语,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是严肃的,这位老师是严谨的,从而在心理上,也能使学生树立严肃对待的态度。

当今社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手段五花八门。

作为缺少一定辨识能力的高中生,接受的文字、语言信息也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媒体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往往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比如电视广告中篡改词语,学生目遇之耳听之,也渐渐受到影响。

我就经常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将“幸福”写成“性福”,这就是医疗广告带来的不良影响。

还有网络上的“恶搞”现象,也会让学生良莠不辨。

比如有人恶搞中国成语,将“有机可乘”解释为“公务员考察有飞机可乘”;“知书达理”解释为“光知道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杯水车薪”形容某些公务员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买一辆车的工资”;“见异思迁”则是“看见漂亮的女性,想搬到她那里去住”;“夫唱妇随”则成了“丈夫进了歌厅唱歌,妻子跟踪尾随”。

诸如此类的恶搞现象,破坏了成语语境的单一性,更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严肃性。

学生深受其害,曲解曲用,长此以往,会引发以嬉皮士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行为,语言文字的审美价值便无从体现。

作为语文教师,准确使用词语,从正面去引导、熏陶学生,同时鼓励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口头语以及书面语,还汉语一个清新严肃高雅之本来面目,不可谓不是拯救民族文化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幽默的语言,体现的是教师睿智的思想,激发的是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幽默衍生生动,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智慧的语言,会使发言者产生无限魅力,身处其间,让听者如沐春风。

如果教师能将幽默恰当地运用到教学语言艺术之中,往往会收到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育环境、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育绩效的独特功效。

在讲孟子的“无野人无以养君子”时,一位优秀的老师是这样解读的:“‘野人’,就是乡野之人,普通百姓;‘君子’就是当权者。

‘无野人无以养君子’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君子’再高高在上,总得有‘野人’来伺候他,给他提供生活之资吧。

‘君子’肚子饿了,想吃碗扯面,这扯面得由那‘野人’来扯吧!”听到这里学生早就笑得前仰后合了。

深奥难懂的句子,就这样被化解开了,后来每次提到扯面和野人,学生便想起了这个名言,这不能不说是幽默课堂语言的魅力与功劳。

结合平时的教学体验,我也深深感受到,幽默生动的语言来自深厚的文学功底,来自深层的生活语言的积累,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记得在重庆时,有一次讲宋词,我在上课之初介绍了宋词的产生背景,以及其最初用于和乐而歌的特征。

然后,我找出有人用林俊杰的《江南》一曲,所填写的关于重庆生活的一首词,用重庆话为学生读了一遍:“冰粉凉虾黑么甜红糖水再给我放一点吃火锅不数芊芊吃串串才数芊芊的我家住在五里店爱看重庆台街坊邻居正在演……”重庆普通百姓平淡去有味的生活便随着我抑扬顿挫的朗读,真实地摆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乐不可支的同时,也深切体验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朴素哲理。

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

如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

这些“碎语”不仅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轻松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饱满性在这里,我将“饱满性”解释为:词汇丰富,不匮乏;语句精妙,不平淡;语言含义丰厚,不干瘪。

要能够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使课堂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力求达到回味无穷语音绕梁之良效。

大诗人王维的诗与画,被后人称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单究“诗中有画”这一点,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倾倒了多少后世文人!可见其语言的饱满性,几个词语勾勒出生动活泼,幽怨清雅而又富有禅意的画境,这种功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饱满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成功。

在诗词教学中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优美意境,在演讲词教学时来一段激情洋溢的即兴演讲,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赏析美文,在作文指导时能一针见血地作出点评……那么,语文教学势必会摆脱枯燥无味,“万马齐喑”的局面,语文教师也会因此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这样长期的熏染之下也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著名教师程瑞莲老师在讲授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是这样引入的:“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大舞台,那么爱情则是这个舞台生活的永恒主题。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追求理想爱情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于是,无数的痴男怨女便演绎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喜剧。

所以才有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传说,所以才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身化彩蝶的浪漫故事,所以才有了贾宝玉、林黛玉木石前盟的佳话美谈。

”丰富的语言,巧妙的语句,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语言的饱满性并不代表语无主次,絮絮叨叨,口水话多,滔若悬河。

课堂语言不同于纯粹的书面语,也有别于日常口语,它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饱满的语言有时候恰恰是用干净简洁的语句表达深刻隽永的思想,方可显现出教师的语言之丰富,积淀之丰厚,功底之扎实。

有些老师课堂语言啰嗦,“那么”、“然后”、“所以说”之类的口头禅充斥课堂,无关轻重的过渡性、解释性话语过多,不仅会使课堂节奏松散拖沓,更显得教师语言贫乏,语文学科的学科优势无从体现,更不要谈语文教师用言传、身教去感染、熏陶学生了。

四、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灵动性课堂,是一个碰撞灵感,产生智慧火花的舞台。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一味顺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走,更要在教学环节实施的过程中,捕捉智慧火花迸射的瞬间。

因而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便不能仅仅是一板一眼地陈述教学过程,更要随机应变地激发学生的文学灵感。

有一个雨天,我走进教室,准备和学生一起研读狄金森的《篱笆那边》。

可是才到教室门口,我就听见学生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

有的学生还指着房顶嚷嚷着:“老师,快看!快看!”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一看,发现灯管上有一只小麻雀,拍着被雨淋湿的翅膀,盘旋着不肯飞走。

我心里灵机一动,放弃原先设计好的导语和课堂安排,而是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然后对他们说:“同学们,还记得前几天我们品读过的徐志摩的《黄鹂》吗?一只黄鹂鸟,让诗人想到了春光、火焰与热情。

今天,咱们教室里也来着这位小客人。

面对这只麻雀,你想到了什么?请用诗意的笔记下你的感想,老师也现在开始写,等会我们全班一起交流。

好吗?”也许刚才一看到麻雀,很多学生便心有所想,口有所议,因此,当我让他们创作时,学生就立马拿起笔,“唰唰唰”疾书起来。

不一会,我便收上来好几首堪称佳作的小诗。

李佳写道:教室里忽然飞进一只麻雀这儿一停那儿一躲迷茫的双眼中有淡淡的惊恐却依然愉快地挥舞翅膀门扉开启窗柩不掩始终在小小的天地自由盘旋是因为窗外的雨还是贪恋这里的温暖苏乐写道:你睁着惊恐的双眼张望陌生的一切那用于装饰的绿叶不是你的家那用来照明的灯光不是你的归宿扇翅飞旋决眦天际茫然而又无奈你迷失了自己马千里写道:不速的飞客点起原本静谧教室的涟漪翅膀扇动温暖的声波升温升温像韶光一样燃起许多人心中不曾燃起的火于是我们像徐志摩一样为她唱起赞歌歌声唱她凌乱的舞步歌声唱她流失的华彩我忽然觉得她不美她很美我也将自己随机写成的小诗与学生分享:麻雀你穿过九月凄冷的风掠过雨季阴怖的云飞过城市的高楼经过熙攘的人群在季节的末梢来到我的窗前安静如你寂寞如你是在追忆遗失的爱情还是寻觅失散的亲人抑或,你不过同我一样觅得一个去处为自己搭建一个温暖的巢穴我们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来交流诗歌,谈自己的创作感受,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后面再学习狄金森的诗歌的时候,学生能更加用心,融入自己的真是体验,去感受诗歌的情愫。

下课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优秀的诗人都是品味生活的精灵。

生活就是创作不竭的力量之源。

因此,同学们也要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现、感受美,去探寻艺术之根!”课堂语言的灵动性,源于教师平时课堂经验的积累,对课堂较为轻松的驾驭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恰当时机,语出惊人,激发课堂智慧的产生。

五、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审美性语言本身就具有审美性。

这种审美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内容包含这积极的思想教育和健康的情感滋润上,而且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美育作用上。

要实现课堂语言的审美性,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一)语言的意境之美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就文学的语言谈道:“必须掌握语言技巧,这并非偏重,而是应当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