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的发展和趋势
上海城市供水现状
供水量:全市供水总量为273476.68 万立方米,平均日供水量749.25万立方米 /日
售 水 量 : 218194.74 万 立 方 米 , 其 中 : 居民用量79477.83万立方米,占36.42%; 工业用量61024.62万立方米,占27.97%; 非工业用量77692.29万立方米,占35.61 %
建设引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
为满足城市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 各地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 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大 大提高了这些水资源短缺城市的供水能 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生 活对水的需求。在沿海地区为充分利用 淡水资源,采用在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 库,以利用潮汐的间隙,伺机取蓄淡水 供城市使用。
上海城市供水现状
水表数:全市公共供水水表数为 5247437只 , 其 中 : 中 心 城 区 水 表 数为 3718562 只 , 郊 区 ( 县 ) 水 表 数 为 1528875只
产销差:20.21% 从业人员:全市公共供水从业人员共 1.6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从业人员1.01 万人,郊区(县)从业人员0.64万人
水厂及能力 供水量 售水量 最高日供水量 用水普及率
水质合格率 管网长度 水表数 产销差 从业人员
上海城市供水现状
水厂及能力:全市水厂194家,供水能 力为1058万立方米/日,其中:
中心城区水厂12家,供水能力为716万 立方米/日
郊区水厂182家,供水能力为342万立 方米/日。(区级36家,能力157万立方米/日, 乡镇146家,能力185万立方米/日)
国家计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 意见》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公共产 品的合理价格、税收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 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供水能力,工程投资多元化
据资料统计,全国引进外资建设的 给水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共129 项,规模2811万立方米/日,总投资 287.7亿元人民币,引用外资额为16.57 亿美元。1990年-1996年,仅19家自来水 厂引进的设备费就达1.84亿美元。
城市供水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 供水量 售水量 用水普及率 人均日用水量 管道长度 产销差 从业人员
城市供水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水厂总数1450座,供水规模 12265.05万立方米/日
供 水 量 : 253.54 亿 立 方 米 , 平 均 日 供 水 量 6946.30万立方米/日
售水量:204.85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 用水97.24亿立方米,占47.47%;工业用水53.74 亿立方米,占26.23%;非居民用水42.01亿立方 米,占20.44%;特种行业用水2.19亿立方米,占 1.07%;其他8.38亿立方米,占4.79%
上海城市供水的发展趋势
2010年,上海要举 办一届成功、精彩、难 忘的世博会,要形成国 际经济、金融、贸易和 航运中心之一的框架,要成为国际国内最 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2002年11月市 政府批准的《上海市供水专业规划》勾画 了上海城市供水的发展蓝图。
上海城市供水的发展趋势
以“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 的总体思想为指导,重点加强中心城区 供水服务保障和供应安全,重点加强郊 区供水集约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一 网分片、适应各类用户要求的城市供水 系统,支持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阶段 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努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供水企业加强 管理、严格成本控制和强化投资约束,同时 加快资产重组、增强竞争能力,是供水企业 改革的方向。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的制定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水 资源价格和供求关系,并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 应。利用价格杠杆,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 的通知》精神,水价改革要初步形成合理的水 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努力发挥 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有50多个城市、10个大 中城市、10多个县(区、市)实施了阶梯式水 价,300多个城市开征了污水处理费。城市供水 初步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的转变。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工作开展
为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促进水资 源高效利用,国家建设部于1999年起开 展节水型城市的建设;自2001年起,国 家水利部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 大连、陕西西安相继开展了节水型社会 建设试点。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共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省级试点94个。
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
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取水许可制度 实施办效地促 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同 时,为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全国已有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用水 定额。
增加供水能力,工程投资多元化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增加供水 能力。供水工程投资多元化成为必然,民间资本 和海外资本将进入供水行业。
上海城市供水的发展趋势
城市供水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分析 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上海城市供水的发展趋势
目前,上海自来水行业初步形成了 中心城区在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口两大水 源地取水、覆盖全市的194家水厂和 21727公里供水管网、中心城区供水水质 达到、郊区(县)基本达到1985年国家 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城市 供水体系。
上海城市供水现状
水质合格率:中心城区供水水质四 项指标合格率为99.94%,综合合格率为 99.88%。郊区(县)公司和乡镇水厂的 供水水质四项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9.05% 和98.80%
管 网 长 度 : 21726.81 公 里 , 其 中 : 中心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总长度9609.24公 里,郊区(县)公共供水管网长度为 12117.57公里
城市供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短缺 供水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严重 供水水质标准偏低 水价改革不到位 公众节水意识低 供水企业改革进展滞后
水资源短缺
目前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 中缺水严重的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 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城市、工业年 缺水60亿立方米。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工作开展
此外,全国各城市加快了城镇供水 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开 展了各类节水示范区建设。工业用水重 复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 的62%,城市年节水量约38亿立方米。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工作开展
继续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 介及无线传呼、张贴海报、悬挂横幅、 社会调查、设摊咨询、专题讲座、专家 座谈会、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日常 宣传与“节水宣传周”、“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等重点宣传相结合,广泛 深入地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采的节水 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水忧患意 识。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 源量不高,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加快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及水污染的加 剧,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
供水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严重
一些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 项目,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水资源的承 载能力;一些城市在开发新水源上,投 入大量资金,却不重视节水,城市节水 工作滞后;城市供水系统老化,跑、冒、 滴、漏问题严重。
城市供水现状
用水普及率:城市用水人口28785.17万人, 用水普及率96.34%
人均日用水量:人均日综合用水量191.80 升/人/日,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2.43升/人/日
管道长度:138137.18公里(管径大于等于 75毫米)
产销差:16.71% 从业人员:27.98万人
上海城市供水现状
水价改革不到位
当前的水价政策难以起到经济调节作 用,不足以促进节约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中水回用设施建设缓慢;水价对企业供水 成本的有效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成本和水 价相互攀升,导致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
公众节水意识低
宣传教育工作薄弱,浪费水资源的 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 的良好风气。
城市供水的发展和趋势
上海市给水管理处 殷荣强 高级工程师
前言 城市供水现状 城市供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供水的发展趋势 上海城市供水的发展趋势
前言
城市供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决策下,我国城市 给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为社 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缺水城市从北方和沿海的部分城市,已逐渐扩 大到内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辽东半岛、 黄河中游地区、黄淮海平原、山东半岛、四川盆地 以及浙江东部与闽南沿海。
水资源短缺
2001 年 、 2002 年 、 2003 年 和 2004 年 , 我国城市年缺水分别为36.1亿立方米、 28 亿 立 方 米 、 24.7 亿 立 方 米 和 15.6 亿 立 方米。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越来 越关注,同时合成有 害污染物种类不断增 加,对健康造成重要 威胁。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
国家建设部2005年6月起执行的《城 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对 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检测项目大 幅增加,由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GB5749-85)规定的35项增加到93 项,加上分量检测项目,总项目达101项; 二是对项目的限值有更严格的要求:三是 明确水质评价点为“龙头水”。
供水企业改革进展滞后
供水企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没有根本解决,政企、政事不分,依赖政
府思想严重,核算管理 粗放,缺乏节水降耗的 内在动力。
城市供水的发展趋势
建设引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 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 增加供水能力,工程投资多元化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 加速水务市场化进程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 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