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1.试述新闻采访写作和一般的调查研究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答: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⑴新闻性。
新闻性也称专业性。
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
⑵突击性。
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
⑶广泛性。
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
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
⑷灵活性。
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
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
⑸持续性。
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
答: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
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10年动乱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
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新闻报道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内存规律来认识事实、报道事实,而深入实际,深入到工作和生产的实践中去进行认真的采访和调查,则是记者认识和报道客观事物唯一正确的路线。
1.为什么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答: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
因为无产阶级记者是思想宣传工作第一线的战士,是面向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从其工作性质看,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在新时期,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从而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
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记者要提高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以此来武装自己,提高认识能力。
新闻报道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基本理论。
如农村刚出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新生事物时,曾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倒退,走回头路。
这时,一些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现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判明责任制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于是旗帜鲜明的作了突出报道。
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报道就可能有片面性。
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旧的采访和思维方式,往往是单渠道封闭式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直来直往,很少借鉴他人成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来判断问题。
中国改革实际已在若干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记者一定要注意学习新的理论,研究新的情况。
2.论述具备广博的知识是记者职业的要求。
答:记者的社会接触面广,各行各业都可能涉及,因此需要广博的知识。
记者掌握的知识,从结构上来分,大体上有:政治理论知识、新闻学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
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以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即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
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新闻学专业知识包括新闻学基础理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和新闻业务各方面的专门知识。
新闻记者同其它行业一样都不应该成为一个无理论的盲目的实践者。
记者以现实社会为报道对象,需要文、史、哲、经、法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把重点放在文史哲和经济等方面。
外事活动日益频繁,而且中国新闻事业要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语和新闻业务的记者,外语已逐步成为记者必备的知识之一。
自然科学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等的方面的知识和衣食住行等生活知识。
事实上,记者平日所学习的任何知识,对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都具有潜在的价值。
所以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兼容并蓄,多多益善。
3.作为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答:⑴政治素质。
记者的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道内容和报道深度,从而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
政治素质表现记者的政治倾向性,表现记者某种思想倾向的程度大小及其政治立场的鲜明程度。
建设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必须把提高记者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调我们的记者一定要讲政治,要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责任、政治敏感、政治鉴别力。
记者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新闻舆论的导向。
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应当在政治上有较高的觉悟和严肃的态度,自觉的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四项基本原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场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些能否达到,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⑵业务素质。
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新闻手段的能力,即新闻的采访报道能力,通常体现在:社会活动能力、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
⑶心理素质。
主要包括①好奇心理,就是对新鲜、奇特的事物抱有兴趣,求奇,求新。
②竞争意识,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新闻加以报道,这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有一种竞争意识。
③冒险精神,就是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敢于冒自然界和人为的种种风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④坚强的意志,就是不怕困难挫折,善于排除干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采写任务。
⑷身体健康。
记者工作是艰苦的,常常需要紧张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因此,对记者来说,体格健全是必备的素质。
4.试述记者的心理素质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从新闻采访心理学来看,记者应当具备与其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好奇心理。
就是对新鲜、奇特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理主要是求新心理,好奇往往包含在求新之中。
二是竞争意识。
新闻以新见长,以快制胜,记者要争取时间、争取“活鱼”、争独家新闻。
新闻是“易碎品”,如果耽误了时间就可能失去新闻价值。
所以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加以报道,这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有一种竞争意识。
三是冒险精神。
记者的冒险精神,就是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敢于冒自然界和人为的种种风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作为记者的一种心理素质,冒险精神的表现,通常是指敢于冒恶劣的自然环境、可能的意外变故、生活中的特殊困难,以及政治上的打击迫害等等风险。
记者应有心理准备。
当然,冒险不能是无意义的、盲目的,盲目冒险是莽撞行事,记者冒险应尽可能避免盲目性。
四是坚强的意志。
就是不怕困难挫折,善于排除干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采写任务。
采访中,记者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客观存在的困难,加上一旦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会设置各种人为的障碍,阻碍记者正常工作,记者应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和挫折,完成采写任务。
1.试述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答:(1)新闻价值的标准。
①新鲜性。
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
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
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人们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
②重要性。
所谓重要性,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越重要,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比起其它的新闻价值要素来,重要性更能体现记者和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
③显著性。
一是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
再是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
另外,某些罕见的、稀奇的事实也蕴涵着显著性因素。
④接近性。
这是指某个事实和读者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
⑤趣味性。
所谓趣味性,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
它主要是从事实对读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来判断其价值的。
(2)新闻政策标准。
①政治标准。
这是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某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
记者发出的新闻,必须符合政治标准,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如果不符合政治标准,那就是大的原则性的问题。
②新闻宣传思想。
这是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
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
③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这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一种新闻宣传思想。
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治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新闻报道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有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
1.试述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答:第一,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记者采访的第一步就是要接近采访对象,然后才能打开话匣子,把采访进行下去。
如果记者没有准备就仓促上阵,有时候第一步就迈不开。
第二,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要使一个陌生的采访对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视为“知己”,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自觉自愿地把心理话向记者倾诉,这不是一件易事,仅靠记者的热情和坦诚是不够的,还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