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海洋法法庭16号案

国际海洋法法庭16号案


1.关于划界的方法
孟:角平分线 缅:等距离中间线 法院:等距离/相关因素
理由:选取哪种方法主要看其是否能产生公平的 结果;角平分线带有主观性;等距离/相关因素在划界 判例中使用最多。
最终结果:临时中间线——调整——成比例检验, 最终的划界线和孟加拉主张的角平分线一致。
法 庭 划 出 的 临 时 中 间 线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负责就划定大陆架外部界限的事项 向沿海国提出建议,法庭负责审理国家间关于海洋划界争端 (包括大陆架的划界),两个机构职责的行使互不妨害。
2.对“自然延伸”的解释
第76条 大陆架的定义
1.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 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 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二百海里,则扩展到二百海里的距离。
从判例中得出的结论:
1.国际法院和仲裁庭对确认相关因素的效力态度 谨慎,临时线的类型及其基点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
2.相关海岸长度的差异以及岛屿的存在是调整临 时线时常会考虑的两个因素;
3.划界区域存在的地理要素具有主导地位,不但 决定划界临时线的选择,还决定调整临时线的其他 因素的相关性。
高法官意见:调整太过主观,215°方位 线从何而来、怎样得来缺少相应论证。事实 上,法庭在刻意回避承认这条方位线源自孟 加拉根据角平分线方法而主张的临时线。
案件概述
1.法院管辖权:2009年11月4日和12月12日两国分 别发表声明,根据《公约》287条第1款,同意法院的 管辖权。
2.适用的法律:《公约》及与《公约》不抵触的一 切国际法规则。(《公约》第293条)
3.本案解决的实体问题:
(1)领海的划界 a.两国于1974年的签署的会议纪要是否构成国际条约? b.缅甸是否违反了禁止反言的国际法规则? c.关于圣.马丁岛的效力问题
——凹陷地形和切断效果
cut—off effect
调 整 后 的 中 间 线
外大陆架划界中的争端
1.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公约》并没有明确的区分200海里以内大陆 架和以外大陆架。
—— 和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职责的区分
第76条 第8款 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二百海里 以外大陆架界限的情报应由沿海国提交根据附件Ⅱ在公平地 区代表制基础上成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会应就有关 划定大陆架外部界限的事项向沿海国提出建议,沿海国在这 些建议的基础上划定的大陆架界限应有确定性和拘束力。
2. 法 院 在 调 整 中 所 享 有 的 自 由 裁 量 权 是 有 限 制 的——巴巴多斯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案;
调整的条件和要求(源于判例和实践):
(1)调整必须在法律限制内进行; 根据《公约》15条 ,中间线是一条其每一点都同测算两
国中每一国领海宽度的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的线。
(2)调整必须在地理限制下进行; 利比亚/马耳他案;喀麦隆诉尼日利亚案;
1.1974年、2008年会议纪要的效力
《公约》第15条 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领海界限的划定
如果两国海岸彼此相向或相邻,两国中任何一国在彼此 没有相反协议的情形下,均无权将其领海伸延至一条其每一点 都同测算两国中每一国领海宽度的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的 中间线以外。但如因历史性所有权或其他特殊情况而有必要按 照与上述规定不同的方法划定两国领海的界限,则不适用上述 规定。
第一个反对:划界方法的选择
一.等距离方法的有效性
等距离方法不是一般国际法规则,没有强制和优先 适用性;
判例:ICJ—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缅因湾案;利比亚/马耳 他大陆架案;仲裁裁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仲裁案;
分析: 使用的情况是103/134,但仅凭此无法充分证明已成为 习惯法。 这些判例最终都强调适用公平原则解决划界争端,且 在公平原则指导下采用的方法都是等距离中间线/调整的方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方法已成为解释公平原则的一项习惯法规 则。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划界还是取决于争端方所涉的 地质、地貌特征。
二.划界方法的标准和适当性
1.选择划界方法的依据:特定案件的地理特征和其 他 相 关 因 素 ; ( 1977 年 “ 英 法 大 陆 架 仲 裁 案 ” ; ICJ“缅因湾案”;“罗马尼亚诉乌克兰案”)
2.划界方法适当性的考察标准:是否符合特定案件 的海岸地理特征;是否达到公平的结果。
判决没有论证这一问题。
双 方 主 张 的 领 海 划 界 线
法 院 对 领 海 的 划 界 线
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划界中主要争端
适用的法律:
第74条 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专属经济区界限的划定 1.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专属经济区的界限,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国
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 2.有关国家如在合理期间内未能达成任何协议,应诉诸第XV部分所规定的程序。 3.在达成第1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
一系列数据说明调整幅度之大,产生后果之严重。这已经 不是调整,而是重新划定了一条分界线。
有关“调整”的先例: ICJ 缅因湾案; ICJ 卡塔尔诉巴林案; ICJ 喀麦隆诉尼日利亚案; ICJ 丹麦诉挪威案; 巴巴多斯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仲裁案; ICJ 尼加拉瓜诉洪都拉斯案 ICJ 罗马尼亚诉乌克兰案;
(3)调整必须在科学和数学的限制下进行; (4)调整必须在其他相关限制下进行;
合理性的考虑,合适的情形,可衡量的结果;与临时线存 在必要的关联性。
五.角平分线方法
本案法庭拒绝采用角平分线方法有两点理由:
第一,关于自陆地边界终点的各自海岸的一般方 向的不同假设会经常产生不同的角及其平分线;
第二,由于法庭决定将缅甸相关海岸从彼佛角再 延伸至内格雷斯角,作为这一结果的平分线没有给与 孟加拉北部海岸向海投射的足够效力。
2.调整影响到的面积,即通过调整分配给孟加拉的面积约为 10296平方千米;
3.调整所产生的后果以200海里界限处的距离而言,相当于赋 予圣.马丁岛230%的效力;
4.从临时中间线调整到215°方位线所涉及的距离,是孟加拉 最后主张线的调整距离的3.4倍还多(51:15海里);
5.仅调整所涉及面积约占双方全部重叠主张区域的50%。
孟加拉国/缅甸海域划界案
国际海洋法法庭
大纲:
一.案件概述
1.法院的管辖权 2.适用的法律 3. 判决所涉实体问题
二.高之国法官的个别意见
1.划界方法 2.圣.马丁岛的效力 3.自然延伸
三.对我国的潜在影响
争 端 所 涉 区 域 图
本案划界海区的三个公认的主要地理和地 质特征:
1.孟加拉海岸的凹陷; 2.圣.马丁岛; 3.孟加拉扇形沉积体系
法 庭 划 分 的 海 域
法 庭 最 终 的 划 界 线
4.对本案的评价: 世界上首例全海域划界案;第一个划了外大陆
架案;海洋法法庭的第一个划界案。
5.对我国的影响: (1)划界方法——对“公平原则”的适用 (2)对临时界线的调整 (3)对“自然延伸”的解释
高之国法官个别意见: 一.划界方法 1.划界方法的选择 2.调整的评估 二.圣.马丁岛的效力 三.自然延伸 1.解释和权利 2.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划界
对法院划界方法的结论: 忽视本案特有 的地质特征,第一步选择错误,第二步调整 不正当,结果不可能正确。
高法官对“调整”的概念和含义的分析:
1.公约没有提及也没有规定,根据《维也纳条约 法 》31 条 探 寻 调 整 的 通 常 含 义 : 参 考 《 年 津 英 语 词 典》、《发乐辞字典》中调整的含义;
3.圣.马丁岛简介:
隶属于孟加拉,位于孟加拉和缅甸的陆地边界终 点对面,距离两国大陆海岸均不足5海里,长5千米, 表面积约8千米。岛上常住居民超过7000人,是重要 的渔、农业中心,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军和海岸警 备队的总部所在地。它的存在至少可以为孟加拉带来 13000平方千米的海域。
符合《公约》121条所指的岛屿,法院给与了圣. 马丁岛领海全效力。
2.相关因素
——圣.马丁岛效力
法庭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上给与圣.马丁岛零效 力,因为它遮挡了缅甸向海一方的投射,造成中间线 的实质性扭曲。
——孟加拉扇形沉积体系
最终也没有被归为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因 为法院提出海域划界划分的领域不只是海床和底土, 还有其上覆水域,而划分的依据不是海床的地质和地 貌,而是双方海岸的地理特征。
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 2.有关国家如在合理期间内未能达成任何协议,应诉诸第XV部分所规定的程序。 3.在达成第1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
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这种 安排应不妨害最后界限的划定。
4.如果有关国家间存在现行有效的协定,关于划定大陆架界限的问题,应按照该 协定的规定加以决定。
三.等距离方法的适用
凹陷或凸出的海岸不适用等距离划界方法:
1.ICJ 北海大陆架案; 2.联合国法律事务办公室海洋事务和海洋法司出版 《海洋边界划界手册》;
四.调整的评估
法院划界步骤: 临时等距离线——调整——用成比例原则检验
法 院 调 整 后 的 中 间 线 图 示
法院调整后产生的结果:
1.从原来的临时中间线到最终的215°方位线,调整所涉及的 距离约为51海里,而孟加拉和缅甸各自主张的两条界线之间的 总距离只有66海里;
(2 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的划界 a. 划界方法:孟加拉主张“角平分线”方法,缅甸主张
等距离/相关因素方法; b.相关因素:关于圣.马丁岛的效力问题;孟加拉扇形沉
积体系;凹陷地形和切断效果。
(3)外大陆架的 的 划 界 线
领海划界中涉及的争论:
2.沿海国的大陆架不应扩展到第4至第6款所规定的界限以外。 3.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陆架、陆坡和陆基 的海床和底土构成,它不包括深洋洋底及其洋脊,也不包括其底土。 4.(a)为本公约的目的,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超过 二百海里的任何情形下,沿海国应以下列两种方式之一,划定大陆边的外 缘: (i)按照第7款,以最外各定点为准划定界线,每一定点上沉积岩厚 度至少为从该点至大陆坡脚最短距离的百分之一;或 (ii)按照第7款,以离大陆坡脚的距离不超过六十海里的各定点为 准划定界线。 (b)在没有相反证明的情形下,大陆坡脚应定为大陆坡坡底坡度变动 最大之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