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一、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大千世界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者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

1.世界眼光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战略的宏观性世界眼光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二是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中国。

这两层涵义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战略的宏观性。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拿望远镜看世界,用显微镜看中国。

用望远镜看世界,可以看清世界的变化,见微而知著,采取相应的对策。

用显微镜看中国,可以把自己的长处、短处认识清楚,扬长避短、发展自己。

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论证一下:第一,加入WTO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眼光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关于中国加入WTO。

人关谈判之初,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这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这也有个世界眼光的问题,如果站在中国看世界,就会得出“狼来了”、“鬼来了”、“与狼共舞”、“变接轨”为“接鬼”的结论。

你就会认为,挑战大于机遇,弊大于利。

其中隐含的是对于挑战的胆怯和对于机遇的期待。

体现的不是远见卓识,而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反之,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世界眼光去审视加入WTO,我们就会认为,挑战就是机遇,机遇来自挑战。

第二,领导者有无世界眼光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在17、18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和俄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名彪史册的皇帝,一个是中国的康熙,一个是俄国的彼得。

两个人具有极为相似之处,两个人同为少年登基,同样博学勤政。

然而,两个人对后世的影响却大相径庭。

原因何在?就在于世界眼光方面有差距。

彼得大帝看到了落后的俄国与先进西欧的差距,搞改革开放,使落后的俄国与先进发达的世界对接起来,使落后的俄国与先进的欧洲工商业沟通血脉,摆脱了落后的局面。

而康熙大帝则夜郎自大,闭目塞听,沉湎于大清帝国的“繁荣”之中。

重新下达了禁海令,闭关锁国。

一度开启的帝国大门,又被他轰然关上。

关上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康乾盛世也变成了落日的辉煌。

2、打开思维的空间,以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时首先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战略思维的切人点是从大看小。

大,就是系统,是全局;小是要素,是局部。

从大看小就是要放眼整体,总揽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第二,战略思维的着眼点是从长看短。

长就是未来,短就是当前。

从长看短就是面向未来看现在,用长远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对待眼前和现实的问题,而不能鼠目寸光,就事论事。

第三,战略思维的着重点是正负兼顾。

所谓正负兼顾,就是既要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拥有的优势和决策带来的效益,又要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劣势和决策后带来的负面效应。

所以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第四,战略思维的基本点是左右照应。

所谓左右照应,就是既要考虑所要做的事情本身,又要考虑它所涉及的相关因素。

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领导者只有善于多向思维,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作出正确决策。

3.跳出霍布森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时能否真正做到“打开思维的空间”?这取决于你能否跳出“霍布森思维”或“霍布森选择”。

何谓“霍布森选择”呢?霍布森是英国伦敦郊区的商人,作马匹生意的。

不是今天,是300多年前。

霍布森马圈确实是大大的,马匹多多的。

但是,马圈的出口却是只有一个门,非常窄小的门。

好马、大马根本出不去,能出去的只能是小马、瘦马、赖马。

霍布森这个人是很狡猾的,他说:“买马可以,租马也可以,而且价格优惠。

但有个条件,即只能在马圈门口随便你挑,随便你选。

这样大家高高兴兴、自以为满足的完成了决策、完成了选择。

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则是一个低质量的选择。

”研究决策学获得诺贝尔奖的西蒙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霍布森选择”或“霍布森思维”。

霍布森选择是一种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

当事者自以为完成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的空间很小很小,选择的空间很小很小。

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

我们有些领导选干部,习惯于在熟悉的地方选、在家门口选,甚至于在瘸子里面选将军。

这样选来选去,实际上把最好的方案丢掉了,把最好的人、最适合的人忘掉了,造成决策方案的失误。

可以说,霍布森思维是我们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最大敌人。

特别是我们已经加入WTO,一个直接的要求就是我们选人、选物、选方案、选工程、选项目、制定地区发展规划都要放开眼界,打开思维的空间。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不是来自上海、也不是来自北京,而是来自香港。

二、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科学,是指赢得战争的谋略。

它是同“战役”“战术”相对应的概念。

后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领域,相对于策略而言,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谋划、决策。

战略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是全部领导工作的核心,而支撑战略决策的战略思维则是全部领导工作的基础。

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全局的高度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宏观的、前瞻性的思考。

战略思维实际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认识基点,标志着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深度和广度。

它像一面镜子,把时代的重大变化都反映到里面。

领导干部要驾驭全局、统揽各方,提高其战略决策水平,最关键的是要吃透“三情”、树立“四种观念”、增强“五种能力”、掌握好“四种方法”。

1、吃透“三情”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战略决策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熟悉情况,吃透“三情”。

第一,吃透“上情”,这是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科学依据。

吃透“上情”,就是在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时,要求领导者必须明了中央的大政方针和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懂弄通,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

第二,吃透“下情”,这是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基础。

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对事物发展和社会形势的正确认识及判断。

吃透“下情”,就是要熟悉本地的实际情况,了解民情、体察民意。

第三,吃透“外情”,这是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重要条件。

吃透“外情”,要求领导者要以世界眼光分析、研究本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从整体出发考虑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确保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总之,领导干部在提高战略思维、战略决策能力时,一定要吃透这“三情”。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

2.树立四种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

为此,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必须牢牢树立四种观念。

第一,树立大发展观念。

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

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举措,争取跨越式地突破、跳跃式地发展。

第二,树立大开放观念。

现代领导者的战略思维应该是开放式的,战略决策也应该是开放式的。

保守、封闭的思维只能导致经济社会的落后。

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全局眼光和世界眼光,拓宽视野,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发展。

第三,树立大改革观念。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加大改革力度,强化突破意识,不留余地,不留死角。

第四,树立大市场观念。

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决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分析国内国际市场,把握市场脉搏,只有以市场为取向,以价值规律为杠杆,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赢得市场,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3.增强五种能力党的十六大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根据这五个方面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五点:第一,增强运筹谋划能力。

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

运筹谋划,这是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的具体表现。

领导干部想问题起点要高,重点要明,切人点要准,落脚点要实;要善于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问题,把思维定位在“万世之谋、全局之谋”上,不被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和困难束缚。

第二,增强总揽全局能力。

全局性是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

领导干部总揽全局要自觉做到“五管五不管”:即管纲不管项,民主决策把方向;管精不管细,腾出时间想主意;管大不管小,大胆放权搞协调;管将不管兵,统帅全局稳军心;管人不管钱,集中精力抓党建。

第三,增强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

领导者在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时,必须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大力创新:首先,在战略思维上要创新。

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变保守思维为创新思维,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机械思维为辩证思维。

其次,在战略结构上要创新。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要实施结构创新,实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结构模式。

再次,在战略环境上要创新。

环境是资源,是效益,是生产力。

在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时,不仅要注重改善硬环境,而且要注重改善软环境。

第四,增强预见性能力。

预见性是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的基本特性。

要努力培养超前思维能力,“思人之欲思而未思,言人之欲言而未言”,在预测和展望事物发展的趋势上推知未来,技高一筹,科学决策。

第五,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执政环境。

要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始终坚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

4.掌握好四种方法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还必须努力改进领导方式。

努力解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

第一,善于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战略决策的基本条件。

搞好调查研究,目的要明确,即了解情况,寻求办法,解决问题,指导工作。

不能只听喜,不报忧,不能“隔着车窗看一看,围着村子转一转”,而要真正蹲下来、沉下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

第二,善于发挥整体合力。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战略决策的重要途径。

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善于把各方面的意见归纳起来,使之成为大多数干部智慧的结晶,才能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