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词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而且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一、精心备课,既重知识,又重学生,以重学生为主
备课应该先备学生,再备教材,最后备教学方法。

备学生就要做到: 1.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

备课时,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

2.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某一课的重难点确立,应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

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掌握的知识不应作为重难点。

学生易于出错的或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才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备课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最合适的重难点。

3.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备课时,把全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大脑中进行搜索,使优秀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后进生也能收获课堂基本知识。

关注这一点,能使教学目标的确立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教学相长,重学法指导
教法是培养学法的手段和指南,而学法则是教法的目标和归宿。

教法对学法有指导作用,但不等同于学法,更不能替代学法,反过来学法又对教法有反作用,可以促进教法的改进与提高。

教与学必须和谐。

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一)教师的引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教学,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

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二)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如引导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一句设疑:仅仅是鲁迅记性好吗?(不只是记性好,暗示鲁迅读书认真。

)鲁迅在夸耀自己吗?(鲁迅不会夸耀,是委婉地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只是批评作者吗?批评只是手段,包含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

经过一番寻疑,让学生更深一层体会课文内涵。

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兴趣油然而
生。

(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

学习《弹琴的姑娘》一课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发现小姑娘家的窗帘一年四季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读中思考明白了窗帘的颜色变化与季节特点相吻合,运用景物衬托的方法体现了小姑娘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大家却哑口无言。

我首先表扬他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在学生小组的积极交流中,学生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

因此,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学生才能敢想敢说,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究。

三、辅导学生,既要重知识,更要重能力
达尔文说:“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而能力又是学习知识,改进方法的根本。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要重视,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有意识地辅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例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常会出现审题不清、思考不周、笔下之误三种问题。


对这三种情况,我给学生提出以下建议:看清题,细思考,慎下笔。

并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时刻把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会学、乐学的优秀学生。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而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仅仅靠课本所列篇目和老师课堂讲授,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所授课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讲《一夜的工作》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介绍周恩来的书籍;讲《草船借箭》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讲《齐天大圣》建议学生阅读《西游记》等。

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

还可以联系生活,布置实践性作业。

如学习《火烧云》,请学生观察晚霞变化,主要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

如教学《新型玻璃》,请学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玻璃新产品?教《我爱家乡的杨梅》,让学生尝尝杨梅,体验一下杨梅入口的感受和滋味。

如教《爬山虎的脚》,要学生采集爬山虎的脚。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我们
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