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议论文2014-05-05 15:50: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学习目标】解决议论文写作中“主体论证段的写作”问题【重点难点】重点:重点弄清楚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难点:学会运用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进行论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论点、本论、结论。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是本论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论证的部分;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
本导学案探讨的是中间本论部分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1、主体论证段的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2、主体论证段的变式:分论点→ 议论→论据→议论→结论二、基础自测分别找出下面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
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
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间,采菊植桑,安于平凡;又有王维不喜官场黑暗,只求空山鸟语,日冷青松,安于平凡;更有苏东坡足踏芒鞋,仗剑天涯,安于平凡。
他们不是避世,也不是甘于平庸,而是另一个层面的伟大,是另一番精彩的人生历炼。
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
学界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淡泊名利之心,安于平凡。
他不求名利,不争是非,一心做好工作来回报国家。
他最爱荷花的一份高洁与平和,以清荷自比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
安于平凡,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自省,怎样平衡得失。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
一时的物质损失算不得真正的失去,而不经意间的精神获得将会使人一生受益。
安于平凡的心境会使我们看淡单纯的功名追求。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明白自己究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要找到自己最深的希望。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
到大山深处去教书而放下大城市的诱惑,这曾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徐本禹却真真切切地将它演绎在了自己青春的人生中。
他希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每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
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对安于平凡的最好诠释。
答案:第一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
第二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
第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
2、归纳主体论证段的知识(1)主体论证段的组成要素:分论点、论据、议论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
论据:①点例与繁例,②正例与反例,③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议论:分析分论点和论据,方法包括阐释内涵、探因究果、运用假设等。
(2)主体论证段的扩展思路起始层:提出本段的论题或论点。
(分论点)展开层:提供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对论点进行论证。
(论据、议论)终结层: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结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题目: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1)搭建框架(a)确立论点:要敬畏生命(b)切分论点:分论点一: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
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2)分论点一的扩展要求:依据常式和变式用所提供的论据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论证段。
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1——5组写作)变式:分论点+议论+论据+议论+(结论)(6——7组写作)2、比较下面两段习作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习作一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命悬一线。
生死大救援从此展开。
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水巷道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 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
习作二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命悬一线。
生死大救援从此展开。
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水巷道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
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
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
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
答案:习作一只叙述了论据,没有议论和结论部分,不符合常式的写作要求。
习作二完全符合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的要求。
“2010年3月28日——奇迹般生还”是论据;“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议论;“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
”是结论。
3、下面文段属于主体论证段常式还是变式?请分析。
习作三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所谓对生命的尊重,底线是不残害生命,不放弃生命。
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
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命悬一线。
生死大救援从此展开。
3000 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水巷道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
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
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
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答案:属于主体论证段变式。
第一句是分论点;第二、第三、第四句是议论;“2010年3月28日”至“奇迹般生还”是论据;最后两句是议论。
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还可演化出如下常见的变式:A.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B.分论点+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4、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运用以下两种变式,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论证段。
A变式:分论点 +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B变式: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论据1: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名歹徒,在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
事后单位却对她进行了处罚,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
论据2: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10次救援,至少花掉100万元社会成本。
论据3: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者的姓名。
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
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
2002年在“9²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
示例: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论点)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
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无论是以什么样的美丽借口。
(议论)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名歹徒,在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
事后单位却对她进行了处罚,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
(反例)为了公有财产就要求不惜献出生命,这是在美妙的旗帜下,肆意践踏、扼杀生命,骨子里反映的是一种漠视乃至无视生命的意识。
(议论)相反,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10次救援,至少花掉100万元社会成本。
(正例)这件事背后突显的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意识。
一个女子两年内自杀10次,我们可以说她是在“折腾”。
但是消防单位对该女子进行的10次救援,却一点儿也不是“折腾”。
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
(议论)所以,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
(结论)示例: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论点)海涅说:“生命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
”(理论论据)生命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是天地间最具灵性的,它对于人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
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不管那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
(议论)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者的姓名。
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
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
2002年在“9²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
(事实论据)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但每一个名字总能触动他或她的亲人,那是一种生命被重视的重量。
(议论)二、总结整理从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分论点可在段首提出,也可在段尾提出。
2.论据与议论的组合可先叙后议,也可边叙边议。
3.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扩展中“论据+议论”还可演化为:A.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B.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训练案一、课后巩固促提升自主选择扩展形式,扩展分论点二和分论点三。
分论点二: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负责分论点三:敬畏生命才能让世界更美好因果分析法【学习目标】解决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的问题【重点难点】重点:重点弄清楚“ 因果分析法”的分析过程。
难点:学会运用“因果分析法”说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领悟一:概念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事出必有其因。
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关键领悟领悟二:因果分析法的语言标志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
语言标志: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究其缘由等等。
二、基础自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下面文段的是如何运用因果分析说理的?社会上如今很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
在选手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路,看起来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作出的强势铺垫,但当沉下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我们却不难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
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美少女组合”个个年纪轻轻青春无敌,但今天早已为人淡忘;前几年因¡°超级女声¡±而为人所熟知的张含韵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