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本单元主要是让小朋友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出1-10各数,并能用相应的点子图来表示物体或人的个数。

重点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难点是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在数数时要按一定的次序,可边数边打标记,及时检查,不重复不遗漏,注意物或人的数量与点子数量的一致。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重点是掌握一般的比较方法,比如在比较物体的长短或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简易天平进行判断。

难点是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如:可以采用先分组比较,比出轻重,再将每组较重的物体进行比较的方法。

再如:可以采用仔细观察、适度推理的方法进行比较。

总之,比较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常用基本的方法,活用简单的推理,巧用灵活的策略。

本单元主要让小朋友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或熟悉的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重点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确定分类标准对小朋友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常用的分类标准有:颜色、形状、用途等,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如:这里的菠萝、香蕉、西瓜是属于水果一类,而茄子、青菜、毛豆是属于蔬菜一类。

再如:这些树叶可以按颜色分成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类,也可以按形状分成三类。

本单元是让小朋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重点和难点是辩认左右方位。

要求把小朋友自己作为判断的主体,用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来说明相关情境中的物体哪个在哪个的左边,哪个在哪个的右边。

1.注意学会两种表述方式。

一种是“( )的( )面是( )”,另一种是“( )在( )的( )面”。

如:○◎△☆□●,“△的左面是( )”,我们先盯准△,再伸出左手,看△的左边应该是(◎);“□在☆的( )面”,我们要盯准的是☆,再伸手看□的方位,□应该在☆的( 右 )面。

要学会根据题目确定观察的标准物,适时伸出左手或右手比一比,多多思考与表达。

2.当人或小动物排成一队时,脸所朝着的方向就是前面,而背对的方向就是后面,这是约定俗成的。

3.多留心生活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多思多问,逐渐领悟。

本单元主要是10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包括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等。

小朋友通过学习要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与计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数的含义、写数和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一个数表示的是几,还是第几。

1.数数、认数、读数可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使小朋友感觉到数就在我们身边。

如:一天上几节课,第几节是数学课;认识钟面上的哪些数;乘几路公交车等。

2.熟练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会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10以内的数。

理解>、<和=的意义,会正确书写>、<和=,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数学符号,尤其是选择>或<时,要特别注意“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及时进行检查。

3.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几”一般是指物体的总数量,“第几”一般是指从左数起或从右数起的其中一个物体。

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经常会结合着“左”“右”的话题。

如:(1)从左边起涂3个。

(2)把右边起第3个圈起来。

4.联系具体情境认识0的含义: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0还可以表示起点,直尺上的数就是从0开始的。

本单元主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使小朋友能正确识别常见的几何形体。

教学重点是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是球。

1.正确识别形体。

通过实际观察,能正确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还要能分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属于哪类形体。

如:冰箱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篮球是球,羽毛球盒子是圆柱等。

2.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方方正正的图形,即正方形;而长方体是上下面相同,前后面相同,左右面相同。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长方体,比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扁扁的长方体,最容易与正方体混淆起来。

3.了解形体的特性。

通过拼搭,要明白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中,球滚得最快,圆柱其次,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容易滚;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堆起来,圆柱不太容易堆,而球最难堆。

4.解决综合问题。

根据形状的特征,正确识别并进行统计;会结合“几”和“第几”以及“左”“右”等知识,完成稍微复杂的综合题目。

如:(1)一共有( )个物体。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圆柱有( )个,球有( )个。

(2)从右起排在第( )个。

(3)从左起第( )个、第( )个是球。

第七单元:分和合本单元主要是让小朋友结合操作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或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熟练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

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难点是有序思维。

1.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是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定要背得非常熟练、流利。

背诵时可按以下两种顺序有序记忆(以6的分与合为例),体会虽然左右两边的数在进行有序变化,但这两个数合起来的数是始终不变的。

2.适时进行分与合的对口令游戏及填空练习,使小朋友看到分与合能迅速作出反应,做到对答如流。

3.对于一些稍复杂的分与合的练习,要善于找到突破口。

比如下面这题,突破口就在7可以分成()和4处。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使小朋友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会解决有关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是让小朋友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是解答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

1.要重视对加、减法含义的体会和理解。

会根据一幅图示或连续两幅图示用三句话完整说出题意:如“树上有()只小鸟,飞来了()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或“树上原有()只小鸟,飞走了()只,还剩多少只?”明确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并能结合图意,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2.对有关0的加减法算式,在充分比较分析后可明确规律: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仍得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为0;0+0=0,0-0=0。

3.会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体会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及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能根据一道加法算式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也能根据一道减法算式想出另一道减法算式。

4.从一图两式过渡到一图四式,明确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之间的联系,能由一道算式推想出另外三道算式。

5.解答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时,要能完整说出图中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一般“?”所打的地方就是问题所在。

明确括线下面打“?”是表示合起来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如果“?”打在其中一部分上,应该从总数里去掉另一部分。

可以把易错易混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分析,这样能真正明确解答的方法。

如:6.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未知加数的含义,学会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如:8+( )=10,可以从数的分与合来想,10可以分成8和几,或8和几合成10;也可以用10-8去求括号里的数。

7.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要能根据图意说清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体会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并掌握运算的顺序。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8.有序整理10以内加法表和减法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出算式之间排列的规律。

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本单元主要使小朋友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重点是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难点是写11-20各数,关键是理解数的组成。

1.认识计数器,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十位”是数位。

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体会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而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0个一。

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2.对11-20的数能进行正确数数、读数。

可以从小到大数,也可以从大到小数;还可以2个2个、5个5个数数。

3.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会说出每个数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根据小棒图或计数器图能正确熟练地写出11-20各数。

4.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能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5.初具估计意识,学会先“估”再“数”,积累估计的经验。

如:估计是( )只,数出是( )只。

6.会用数的组成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继续强化一图四式各算式间的联系。

7.扩大认数范围,多寻找生活中20以内的数。

第十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本单元使小朋友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1.掌握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般“凑十法”采用“看大数,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的方法。

如:看大数9,想到9和1凑成10;所以拆小数7变成1和6;9和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6得16。

2.“凑十法”可以把大数凑满十,也可以把小数凑满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拆哪个数以及把哪个数凑成十。

牢记: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看到6想到4,看到5想到5。

3.如果有图,可在图上圈出10根再计算,注意有不同的“圈十”方法。

4.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进行推算。

如:9+8与8 + 9 知道9+8=17,很快推算8+9=17。

逐渐体会: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5.有序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出算式之间排列的规律。

学会借助加法表有次序地说出得数相同的算式,熟练后逐步脱离加法表说出。

如:9+3=12,8+4=12,7+5=12,6+6=12,5+7=12,4+8=12,3+9=12。

6.注意用图画、图文结合、对话、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的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小朋友的问题意识,会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