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柳永
1、词人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2、诗歌鉴赏
这首词主要抒写了旅客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交织起来描写,相濡相惬,水乳融浃。
上阕描写秋景,铺叙秋景,融情于景,在萧条冷落中寄托着游子天涯落魄的失意和哀伤。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一、二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一幅暮秋季节、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番雨,“秋”就变得更“清”了。
“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感到生动、真切,雨后秋空清朗的场景如在眼前。
《九歌·大司命》“使涷雨兮洒尘”句,可能使柳永受到启发。
“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但由此想出“洗清秋”,构思就更新颖。
“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三、四、五句写一番雨后,傍晚的江边,就觉得寒风渐冷渐急。
身上的感觉亦是如此,眼中所见也是一片凄凉。
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惨”字,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
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惨”、“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苏轼对这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见赵令畤《侯鲭录》)这几句词不但描写的景色苍茫辽阔,形象鲜明,使人如同身临其境,所展示的境界亦是高远雄浑,在词中罕见。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接写楼头所见,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的景象。
与〔卜算子慢〕“江枫渐老”三句意思相同。
不过那首词先写“败红衰翠”,后写“楚客登临”,而这首词则反过来,先写了人已登楼,再写“红衰翠减”,结构按照全词的安排,所以各有不同。
“红衰翠减”,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韵含着有无穷的感慨和愁恨。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写在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之下,人是不能不引起许多感触的,但是,却并没有明说,只以“长江水无语东流”暗示出来。
“惟有”两字,包含有不但“红衰翠减”的花木在外,也包含有“登高临远”的旅人更不在内的意思。
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高蟾《秋日北固晚望》“何事满江惆怅长,年年无语向东流”,
乃是柳词所本。
(他如韩琮《暮春沪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宫阙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黄季刚师又反韩意作词云:“流尽年光,流水何曾住?”都是此意。
)江水本不能语,而词人却认为它“无语”即是“无情”,这也是无理而有情之一例,事实上蕴含着词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上阕以这样一个暗喻作结,而不明写人的思想感情,是为下阕完全写情蓄势。
下阕抒发秋情,思乡和怀人融为一体,层层往复,委婉曲折。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上阕写到面对江天暮雨、残照关河,可见词人本是在“登高临远”,而换头却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
“登高临远”,为的是想望故乡,但故乡太远,“爱而不见”,所闯入眼帘的,只不过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景物,如上阕所描写的,这就自然使人产生了“不忍”的感情,而乡思一发,更加难于收拾了。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四、五两句,由想像而转到自念,怀乡之情虽然是如此的强烈和迫切,但是检点自己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用问句一提,就加重了语气,写出了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前的予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
究竟为什么“淹留”,词
人自己当然明白,他在另外一首词〔戚氏〕中就说出了:“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
”从前的读书人,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要上京应考;在已经取得功名之后,当上了官,也要在他乡任职。
长期考不取,就或者是在京城住下来,准备下届再考,或者四处游谒地方长官,以谋衣食。
这当中,是包含了许多生活经历中的酸甜苦辣在内的。
问“何事苦淹留”,而不作回答,不过是因为他不愿说出来罢了。
这样,就显得含蓄,比〔戚氏〕所直接抒写的同一心情,更其动人。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
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
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谢诗是实写江景,柳词则借用其语,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他想像她会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地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回来的丈夫,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想佳人”两句很具体的解释。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最后两句,再由对方回到自己。
在“佳人”多少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肯定要埋怨在外边长期不回来的人不想家,因为“何事苦淹留”,有时连自己都感到有些茫然,则整天在“妆楼凝望”的人,自然更难于理解了。
她也许还认为自己在外边乐而忘返,又怎么会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是如此愁苦呢?
3. 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一下,柳永运用独特的多重空间结构进行叙事、布景、言情的写作手法,在《八声甘州》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柳永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本是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
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像,本是虚写,却用“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这样具体的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
倚阑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
感情丰富曲折,文笔富于变化,通过构建多重空间结构,表达出自己细腻而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