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的意识形态

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教案
授课名称《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教师
审批人
授课时数 3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具黑板、粉笔、电脑、投影仪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汉语言文学15级各班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文学审美性的三个特征。

2.掌握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及审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本次授课要点
导入:面对一片森林,导入观察事物的三种方式。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两种规定性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特性
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
第三节: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第四节:文学的社会功能
审美愉悦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启迪功能
布置作业P46思考练习题1—5题
第一章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导入:当我们面对一片森林,你会用哪种方式去看待这片森林?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者是森林的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

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的科学研究。

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他作为风景的一部份其效果如何?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审美性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属于意识形态,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意识形态。

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是:文学是审美的。

我们认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最重要的属性。

文学的本质必然要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性两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两种基本的规定性:
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首先,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例如: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感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其次,文学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西游记》的背景及主题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特征
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一种是感性形式的艺术形象。

一种是思想感情、想象、幻想、潜意识等,也可披上形象的额外衣,被赋予感性的艺术形象。

如《登幽州台歌》中所抒发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觉。

二、情感性
首先,情感是创作的内在动力,在整个创作中都伴随着艺术家的情感活动。

其次,艺术作品的内容离不开情感。

再次,艺术效果的产生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作用来实现的。

案例1: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

我们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片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案例2:诗句“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表达了对身在都城长安的朋友一种思念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的是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家山河破碎、诗人有家不能归的忧思情怀。

三、虚拟性
虚拟性是文学基本的审美特性之一。

没有虚拟,文学也就无法产生和存在。

讨论《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是如何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
文学世界是一个广阔的自由世界,在文学的世界里你可以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驰骋。

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文学世界里可以如愿以偿。

在现实世界里,人的个性往往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压抑而不能得到充分展示,但在文学世界里,人的主体性却能得到尽情地任意发挥。

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人个的结局只有一种,但在艺术世界里,你可以把任务的命运设想成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在艺术世界里,允许你获得最多、最大、最理想、最自由的选择。

总之,在文学天地里,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人们都可以尽情地、淋漓尽致地获得最大自由,从而获得最惬意的精神满足。

第三节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

意识形态是文
学的普遍性质,审美性是文学的特殊性质。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种新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鲁迅当年写《药》,谈到这样的体会。

《药》的悲剧太凄惨悲哀了。

革命者夏瑜和革命的受益者群众,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隔膜。

革命者被砍头了,而革命的受益者却无动于衷。

精神麻木地伸长脖子去做看客,甚至有人用革命者的血做成人血馒头,结果自己的儿子也被治死了。

故事是悲哀的,充分揭露了在封建专制下的受害者广大群众的无知和愚昧。

但作者为了不让读者心痛失望,故意在小说的结尾给夏瑜的坟头上安放了一个象征觉醒和希望的花环。

显然,鲁迅的创作目的是鲜明的,揭开旧社会的伤痛,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郭沫若说:“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这里的“貌似无用,即表面上的自由创作或欣赏,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的功利性。

这就是人文学科所共有的特点:无用之用。

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文学给人的自由娱乐是直接的,而功利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二、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从方式看:文学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文学具有形象的一面
王国维说:文学与哲学的区别在于“一直观的,一思考的;一顿悟的,一合理的”。

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文学作为形象的一面,有着具体可感性。

从方式看:文学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文学具有形象的一面
文学直接是形象的,间接是理性的。

形象是文学的外部形态,理性则是文学的深层内涵。

形象是直接的,理性是间接的,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只有蕴涵了理性内容的形象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只有用具体鲜活的形象表现出来的理性内容才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审美的愉悦。

正是因为文学既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所以文学是耐人寻味的。

文学又具有理性的一面
所谓理性的一面,就是说文学的在用形象反映生活的同时,通常蕴涵着耐人寻味的理性思考。

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三、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从态度看: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具有情感性的一面
我们说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但作家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经过心灵过滤的。

因为人是情感的动物,人有七情六欲,所以人要表达情感,而文学则是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1)情感化的文学语言
(2)情感化的文学形象
(3)情感化的故事情节
文学常常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透过朴素迷离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表达了对身在都城长安的朋友一种思念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表达的是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家山河破碎、诗人有家不能归的忧思情怀。

第四节文学的社会功能
一、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是文学社会功能的核心,是它最重要、最独特的价值。

二、文学的认识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作品能扩大人的认知领域。

文学是一面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人类生活的艺术折射。

三、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所选择的社会生活题材,他所描绘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本身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作家在他对社会生活的选择、理解和创造中总是会融进自己的情感体验,倾注自己的价值观。

讨论:文学为什么不能直接起到变更现实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