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

光照对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光照通过影响植物的光 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也能产生特殊 的光影景观。如”疏影横斜水清浅”。 2)选择时要考虑植物所需的光照强度 现代城市高楼林立,地面日照时间和强度较近郊少,直射 光少而漫射光多,空气中尘埃多,紫外线少,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然植物群落中各层植物所需的光照不同,植物造景时要 清楚各种植物对光的需求,合理进行配植,使所选植物得 以正常生长。 ①阳性植物:要求光照充足,不耐荫蔽,不能在树冠下正 常更新,群落中处上层。石榴、月季、棕榈、银杏、樱花 ②阴性植物:不能忍受强光,群落中处中下层或潮湿背阴 处。兰花、玉簪、八仙花、一叶兰、常春藤、吉祥草 ③耐阴植物:光照强时生长好,也能忍受适当荫蔽。樟树、 罗汉松、栾树、杜鹃(有的幼时耐阴,成树喜阳) 3)光照时间:长日照、短日照
蓝天、绿地、喷泉,绿与蓝中差色相 的配合,给人以清爽融合感
黄和蓝为中差色相,难以调和, 以绿色为背景协调。
④对比色相调和。 对比色给人以现代、活泼、洒脱、欢快、热烈的气氛,能产



生对比的艺术效果。适用于空间开阔、视距较远的场合来渲 染气氛、引起注目。红绿、红蓝是最常用的对比配色。“万 绿丛中一点红” 对比配色,要注意明度差与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但红绿、 红蓝的明度都较低,而色度都较高,常存在相互渲染的问题; 对比色会因为二者的鲜明印象而互相提高色度,要降低一方 的色度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提高花坛及花境的诱目性,常把同一花期的花卉以对比色 安排。对比色可以增加颜色的强度,使气氛活泼向上。 花卉中不乏冷暖色彩俱全者,如三色堇、矮牵牛、四季秋海 棠、杜鹃、大丽花等,如果种在同一花坛或花园内会混乱不 堪。按冷暖之别分开,或高矮之差分块,一是可充分发挥品 种特性,二是避免造成凌乱。 色彩搭配时,通常先取主体色,其它色彩则为副色以衬托主 色,切忌喧宾夺主。
②近色配合
近色相的色彩,依一定顺序渐次排列,用于植
物造景中,常能予人以混合气氛的美感。如红、 蓝相混以得紫,红紫相混则为近色搭配。红、 紫或黄绿亦然;近色相配柔和高雅,也显温和 平淡。可改变明度或色度;强色配弱色,或高 明度配低明度,以加强对比,效果不错。
③中差色相配合 红与黄、绿和蓝之间的关系为中差色相,一般认
植物造景必须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设计时,首先考虑视觉。根据植物的观赏特性(色
彩、形状),运用艺术手法来进行景观创造。借鉴 绘画艺术及古典文学来体现诗情画意,注重景观细 部的处理,如色彩与形状的搭配,巧妙地利用植物 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通过植物的 季相变化使景观成为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动态画。 还要考虑嗅觉,东方园林比较重视嗅觉美,传统喜 爱的花卉大多是香花类(兰花、牡丹、桂花、白玉 兰、茉莉、梅花、蜡梅、玉兰、含笑、栀子、荷花、 迷迭香、薄荷、薰衣草、藿香、菊花、水仙、紫罗 兰等)。 还有听觉(“卧听松涛”、“雨打芭蕉” “滴水石 穿”)、触觉(质感)及味觉。
浓重的植物背 景衬托出建筑 鲜明的色彩
3.配色原则 (l)色相调和 植物叶色是主色,花、果为点缀色。叶色多绿,柔和、舒适,


给人镇静、安宁、凉爽的感觉,可缓和人的紧张情绪。但植 物色彩丰富,配色中可有单色表现、近色配合、对比色处理 及冷色与暖色应用等方式。 ①单色表现 同一色相,尽管明度或色度差异较大,也容易取得协调与统 一的效果。同色调的相互调和,意象缓和、柔顺、和谐、有 醉人的气氛与情调,但也会产生迷惘而精力不足的感觉。在 只有一个色相时,必须改变明度和色度组合,辅以植物的形 状、排列、光泽、质感等变化,以免流于单调乏味。 在花坛内以深红、明红、浅红、淡红顺序排列,会呈现美丽 的色彩图案,易产生渐变的稳健感。如果调和失宜,则显杂 乱无章。 在园林植物景观中,并非任何时候都有花开或彩叶,绝大多 数是以绿色支撑景观。绿色明暗与深浅的“单色调和”加上蓝 天白云,同样会显得空旷优美。
第一章 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
本章主要介绍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与美学原理,通过学习 ,要求掌握植物的生态学要求,色彩美及形式美原理;了解 古典园林配臵手法及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
遵循生态学原理,目的是建立生态园林。只有了解植
物的生态学特性,有效地选择植物种类,使所选植物 能良好存活、生长,才能保证植物景观的形成。 保证植物生命力及形成景观,关键是掌握植物与其生 存环境的协调关系。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 等环境因子影响并制约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和制约 着完美景观的形成。 环境因子与植物的关系是植物造景的基础。不同自然 环境中有不同的植物,人工环境中可选择适合环境的 具有特殊景观效果的植物材料,也可适当改变环境使 其适合植物的正常生长,利于景观效果的形成。
5.土壤因子与植物景观 土壤是植物生存生长的基础,选择植物时应考虑: 1)基岩种类 不同的岩石风化后形成不同性质的土壤,进而 生长不同的植被类型,也就形成不同的景观。 2)土壤结构 城市土壤受污水、建筑砖碴、踩踏等影响,较紧 实,孔隙度小,通气排水性能差,植物生长困难。设计时既要考 虑选择抗性强的树种,又要在必要情况下进行土壤改良和客土栽 植。 3)土壤PH值 不同植物对土壤PH值要求不同。 ①酸性土植物: PH值6.5以下。适生植物如杜鹃、山茶、马尾松、 石楠、吊钟花、栀子花、棕榈科植物、桑科植物、木兰科植物等。 ②中性土植物:多数植物适生。 ③碱性土植物: PH值7.5以上。合欢、黄栌、木槿、木麻黄等。 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园林中十分注重土壤的结构、肥力、孔隙度、 疏松度,同时采取科学管理,如绿地中常见覆盖有枯枝落叶、碎 木片,经腐解后,增加土壤肥力、保水肥能力及土壤温湿度;有 自动浇灌系统,为植物的生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城市景观生 机盎然,花草艳美,观赏期长。我们应通过改良城市绿地用土质 量,提高园林景观效果。
一.色彩美原理
1.色彩基础
色彩有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属性。 色相是反射阳光所呈现的各种颜色。
明度是光照射到物体时由于光的明暗引起
的色彩变化。 饱和度是色彩的浓淡或深浅程度。 同一色相中色度最高的是此色相的纯色。 赏心悦目的景物
赏心悦目的景物, 首先是因为色彩动 人才引人注目,其 次才是形体美、香 味美和听觉美。园 林中的色彩以绿色 为基调,配以美丽 的花、果及变色叶, 构成了缤纷的色彩 景观 。
感受,可以使一个空间的立体感、大小比例及细节 显得明朗或模糊。熟悉和掌握色彩的情感并巧妙运 用到植物造景中,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暖色系以红色为中心,给人以温暖感,热烈奔放; 冷色系以蓝色为中心,给人以恬静、凉爽感。绿、 紫、灰色为中性色,白色为冷色,黑色为暖色。 色彩易引起视线集中,具诱目性,而色彩构成的图 案的分辨率为明视性。良好的园林景观既要有诱目 性又要有明视性。色度高的鲜艳色有较高的诱目性, 如暖色系给人以膨胀、延伸、扩展的感觉。明视性 受明度差异的影响,差异越大,明视性越强。
鲜红色给人以 热烈活跃感。
色彩的轻重感受明度的影响,色彩明亮给人
以轻盈感,色彩暗浅给人以沉重感;明度相 同时色度愈高愈轻,深色与暗色感觉重,但 显得沉稳、威严;浅色调感觉轻,给人以亲 近、轻松、愉快感。 不同明度的色彩给人的距离感也不一样,深 色有趋近感,浅色有远离感。 色彩有华丽与朴素之分,与色度、明度有密 切关系,色度高的纯色和明度高的色彩有华 丽感,色度低、明度低的暗色给人以朴素感。 一般暖色显华丽而冷色显朴素。
明 度
暖色系
色相是反射阳光 所呈现的各种颜 色,红、黄、蓝 为三原色,两两 等量混合成橙、 绿、紫二次色, 二次色再混合成 三次色即橙红、 橙黄、黄绿、蓝 绿、蓝紫、紫红 。
明度是光 照射到物 体时由于 光的明暗 引起的色 彩变化
冷色系
2.色彩的情绪效应
色彩因搭配与使用的不同,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
为其间具有不调和性;植物造景时,最好改变色相, 或调节明度,因为明度要有对比关系,可以掩盖 色相的不可调和性。中差色相接近于对比色,二 者均鲜明诱人,必须至少要降低一方的色度,方 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如果恰好是相对的补色, 则效果会太强烈,难以调和。 蓝天、绿地、喷泉即是绿与蓝两种中差色相的配 合,但其间的明度差较大,故而色块配臵自然变 化,给人以清爽、融合之美感,绿境中的建筑物 及小品等设施,以绿色植物为背景,避免使用中 差色相蓝色。


2.水分因子与植物景观 1)水分对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水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 代谢都需在水分充分条件下才能正常进行。水直接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 也能产生特殊的景观效果。如:雨打芭蕉、雨后新叶、雨后春笋。 2)选择植物材料时主要考查的水分因素 ①土壤湿度 土壤水分对植物景观的影响最为重要。水分决定植物的生 存、生长发育过程(干旱、水涝);同时可利用不同植物对土壤水分的 不同适应性来创造植物景观。 植物有水生、湿生、中生、旱生等生态类型,不同类型的植物外形、内 部结构、抗旱抗涝能力及景观上差异很大。而不同类型的水体(河湖溪 潭池沼)的水深、水面、形状上不一,要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配臵。 水生植物:分沉水(金鱼藻)、浮水(睡莲)、挺水(荷)、飘浮植物 (凤眼莲) 湿生植物:池杉、落羽杉、垂柳、水松、黑杨、枫杨、木芙蓉、重阳木、 乌桕、梨、楝、夹竹桃等(宁湿勿干) 中生植物:旱柳、水杉(间干间湿) 旱生植物:黑松、油松、龙柏、侧柏、臭椿、合欢、棕榈、紫薇、桃、 枫香、腊梅(宁干勿湿) ②空气湿度 阴生植物和耐荫植物要求空气湿度要大。
4.空气因子与植物景观
1)风对植物景观的影响
风除可助植物授粉和 果实种子传播外,也影响观花观果植物的景观效 果形成。有害风如台风、梵风、海潮风、冬春旱 风。强山风常使乔木形成旗形树冠(黄山迎客松) 要根据植物对风力的抗性来选择适当的景观营造 材料。一般地,深根系、枝叶较稀疏的树种抗风 力强。浅根系、枝叶密集的树种抗风力弱。 2)大气污染与园林景观 空气中有毒成分对植 物生长有害,但植物抗污染能力不同。在具体选 择绿化树种时:污染严重的地域应选择抗污染能 力强的树种进行绿化,然后再考虑景观效果的形 成。在居民区应适当考虑种植指示植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