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幼儿感统失常问题的成因及改善探究

浅谈对幼儿感统失常问题的成因及改善探究

有效改善幼儿感统失常问题的策略探究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小家庭结构的兴起以及剖腹产的盛行,不知不觉中,在儿童早期教育业内流行起了一个新词“感统失常”。

初听此词,大家可能感觉跟自己遥不可及,但是如果我们提供几个孩子的真实表现案例,大家对此类问题的认识一定不会陌生——
案例1:爱写颠倒字的逸逸
逸逸是我园大一班一个非常乖巧的小女孩,平时学习能力还是挺强,但就是有一个坏毛病,老师纠正了很多次也不太奏效,那就是孩子经常会把数字7、2、4左右写反。

案例2:爱说颠倒词的思思
思思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位活泼敏捷的女孩子,她说话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不管再认真,还是容易把名字或词语说反,比如说“古天乐”她经常会说成“古乐天”,把“停止”说成“止停”……不管怎样纠正,都容易再犯。

案例3:害怕别人接触身体的天天
天天是中班一名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但是妈妈对他最头疼的就是带他去理发了,他很排斥理发师碰他的头,更别说剪头发了,每次都要软硬兼施很久,费尽周折才能理一次发。

案例4:阅读马虎的乐乐
上小学一年级的乐乐回幼儿园来看望老师了,妈妈在跟老师交谈中透露出乐乐在小学学习中爱出现阅读马虎的情况,经常发生做作业或考试看不全面题目,有时甚至漏看了一行字的情况。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感统失调的问题已不陌生,因为这些问题对于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发生得太普遍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深入了解并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感统失常改善措施,那么相信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一定可以大大避免因此带来的学习困难问题。

让我们首先了解清楚与感觉统合相关的概念与问题成因:
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失常的原因:
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提出感觉统合失常学,认为是小家庭结构造成婴幼儿感觉学习不足。

爱尔丝认为最主要原因有:
胎位不正所产生固有平衡失常;
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
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纵;
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
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
综上所述,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剖腹产盛行、大人包办过多、与大自然亲近过少、人际交往减少等原因造成大量孩子身上存在感统失常的问题。

现实中,很多家庭打扫得非常干净漂亮,对于孩子的干净要求也不少,我不止一次看到院子里,爷爷奶奶追着孩子:“不准捡,有粑粑!不爱干净,不乖!”,联想到前不久,一则洗衣粉广告词让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内心为之一振——“泥巴教会你的,比地毯多得多”。

因为爱干净,我们剥夺了很多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探索学习,丰富感官刺激的好机会。

同时不少孩子走入大自然时缺乏与自然的联接之情,在湖光山色中,依然在手机上奋战游戏,只有到了景点前,哦,到了,照一张照片,照完了,接着又忙着在手机上面“切水果”了。

大自然是我们内心力量的另一个源泉,如此一来,我们的内心更见贫乏。

同时因为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从大院落走入鸽子笼般的独门独院,人际交往的机会因此减少,人与人间的交流抚触行为也相应减少,长此以往也难怪孩子不习惯有人触碰他的身体了。

针对以上孩子的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我园逐步开展了一系列改善幼儿感统失常问题的措施研究工作,现将其中行之有效的部分作如下梳理:
一、开展丰富有趣的身体抚触类游戏活动
我园坚持在不同年龄班级开展丰富有趣的身体抚触类游戏活动:例如跳袋接力赛、小高跷接力赛等,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打滚儿接力赛。

我们的操场,是全塑胶的,孩子们打完滚儿起来,全身都是细细的塑胶须须,尤其是毛衣上,他们要互相拍打半天,但是,依然乐此不疲,一到操场就嚷嚷着要打滚儿。

二、开展增进孩子体验能力的各类手工活动
为了更好地丰富孩子的感官体验及动手能力,我园还坚持提供场地和材料供孩子们体验各种手工活动。

例如:这学期的大创游活动,我一直担任“手巧心灵”手工区的负责老师,就深受孩子们欢迎,开学至今,不断有孩子加塞儿,导致我的“手巧心灵”串珠课堂严重超员,孩子们学习热情很高。

真的,做点儿手工,做点儿女红,对孩子大有好处。

每次活动结束,孩子们经常会问我,什么时候再来,我说,两天以后,孩子们都会叹气:“啊!我们想天天玩这个区,我想你明天上午来,玩一上午手工区!”额,天!他们太热爱,说明这个很好玩儿,而且平时做得不够多啊。

其实鼓励幼儿园的妈妈们在家里做手工,带着孩子做手工,好处还不仅仅是锻炼了协调能力,还有就是营造了家庭氛围。

我有个同事说,她女儿学校这期的社团课有钩钩针,孩子回家后要练习,因为妈妈,就是我的同事,你知道的,知识女性,擅长的多半不是钩钩针,所以,这重任落在来家小住的外婆身上,外婆坐在沙发上给孙女儿的钩钩针起针,女儿说:“外婆在家里,感觉特别好。

”我同事心想,这孩子,今天怎么要拍外婆马屁呢,问她为啥这么说,女儿说:“外婆坐在客厅里钩钩针,感觉家里特别安宁。

三、发挥家庭矫正的有利功效
引导家长带孩子开展玩沙、玩水等活动,以及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家庭才是对于孩子进行感统训练的主战场。

家长应该做的:首先是要有感统功能会影响孩子学习和生活这个意识;
其次是在生活中训练孩子,其实,也不需要多少特别的训练,尽量把孩子放养就行了。

而且,实际上,多干活儿是最好的训练,不过,回头想想,我觉得这个也赖不了家长。

我们小时候,要干许多活儿:剥花生、剥毛豆、择菜、刷洗包叶儿耙的叶子、反正大人干活儿,我们就跟在后头帮忙动手,现在呢,去超市,花生、毛豆剥得巴巴适适、汤圆、饺子包得巴巴适适,嗯,大人都不用干什么,只管下锅,孩子还干什么呢?
所以需要家长集思广益,受累少买点儿成品、半成品,多带孩儿亲自动手操作,因为家庭是最重要的大课堂啊!
另外:多带着孩子玩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游戏、玩一些最简单、天然的游戏,也会让孩子的内心有很大的舒适感。

因为家庭看护能力比学校强,所以也可以带孩子多玩沙和玩水,细沙和流水最能抚慰人的内心,所以玩沙和玩水是最好的改善感统失常问题的游戏。

幼儿感统失常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老师应与家长们一起携起手来,不断更新旧有的育儿观念,把大自然和自由探索多还给孩子,让他们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去实践,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第一期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手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