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备考复习计划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
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紧扣“一核”“四层”“四翼”,特别是要按照“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来组织高三语文教学,提高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高三语文教学要效率、要效益。
一、着眼核心价值,坚持立德树人
针对今年命题对立德树人立意的彰显,对以后备考复习的建议是,以后在选择拓展性阅读材料、选择应考素材时应该考虑立德树人的方向性,避免就题说题,就事论事,只说语文,只说阅读,要提高站位,有大局观和全局观,知道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并以此来指导下位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备考。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因素,坚持全面育人。
要加强学科间的融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要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育人效益,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
语文教育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要分析文章背后的价值,多设计人文生活、互动的题目,从习题式任务转向活动式任务,彰显其立德树人的价值。
二、着眼学科素养,落实思维建模
考试研究,重在思维建模。
语文考试主要考查的思维模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要素对比。
论述文阅读通篇都在比较,诗歌鉴赏苦笋和魏征的比较,语言运用题的材料是把中华文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较。
作文“照镜子”就是比较。
比较思维,是群文阅读和任务群阅读必备的思维,是一种阅读思维转型,教学中应该强化训练比较思维,用比较思维来设置问题、设计活动。
其次是,整体关联。
语文学习应该强化:1.辨证思维(论述文、实用文、诗歌、作文都有体现);2.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体关联;3.课内课外整体兼顾(15题,很多学生不知道魏征是谁,他有什么事迹特征,阅读面太窄,高三还是要强调读书);4.语文学习板块整体关联(比如阅读与表达、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特别是口头表达容易被忽视);5.现实与未来的整体关联(自画像要得高分,就必须立足现实,看到未来);6.考查点强调对内容的整体把握(6题没有了现成答案,要从双方对话中找答案)。
总之,高考语文全国卷主观题偏多,知识涉及面也相很广,得分的关键是把握中心思想,分小点作答,这样才能显得层次分明。
客观题则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对于阅读理解题、诗词鉴赏题,也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这都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长期的积累。
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阅读面太窄的问题,要明确反对高一高二就开始大量做题的错误做法,学生应该有机会“单纯”的读。
应以交际能力为统领,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要改变表达教学的现状,课堂应该有交际场景的安排,用交际场景设置学习任务,用表达的实践支撑起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
三、着眼关键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包括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
不同文体有不同阅读能力要求。
论述类侧重逻辑,
小说侧重理解和创作手法鉴赏,多文本阅读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古诗文重视基础,重视知识点与课本结合紧密。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要培养学生综合的阅读素养。
要特别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作文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引导学生首先理解材料内容的逻辑关系,其次运用辩证思维提炼其中的辩证关系,最后促使学生批判性地“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试题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以今年的作文题目为例,任务部分(题目的具体指令)是: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
材料部分:由两句话组成,涉及三个方面。
材料的逻辑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句话是:人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看不见自己。
(提出问题)第二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需要寻找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自我审视;二是人需要自我审视哪些问题。
(解决问题)作文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中心论点、中心思想是一些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审视自己的方法,也就是找到能够照清自己的镜子,通过不断“绘制”自画像来自我审视以及审视自我的哪些问题。
(分析问题)在这个题目中,镜子可以是什么呢?生活中的镜子可以接受他人的批评或赞美,可以是在失败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总结,也可以是在成功的喜悦中整理自己的经验……材料中的自我审视并没有明确的指引,所以行文时切忌过于片面,既不可过分不认可自卑,也不可过于自负,应当客观实事求是认知自我。
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写,第一段可以谈一谈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说明人审视自己的重要性,引出“既然审视自己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样的问题,然后再说明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审视方法,应该从不同角度认识真正的自己,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卑的人,一类是自负的
人,最后加以总结概括。
“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要结合自己谈方法,写信应该有“代入感”。
四、着眼必备知识,强化文章意识
分析今年的高考试卷,能感受到一个信号,就是重新关注文章、文体知识,强化考查语文学科的本体性知识,轻记重用。
学生知识不过关,阅读题得高分的可能性就不大。
加强文章知识的强化,也应该成为高三语文学习和高一、高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
以考题为例,第6题,是个关于访谈的简答题。
访谈这种文体最核心的知识就是如何引发对话,如何把话题引向深入。
这是学习访谈这种文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第2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答案选C。
错在哪儿呢?关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术视野开阔”不是讨论与其他选本优缺点的论点。
学生如果掌握论述性文体本身特点,明白第2题的考查特点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了。
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其实题干里就有对“叙述”知识的渗透。
在学习记叙文的时候,都会教给学生记叙的六要素,分析答案不难看出,其实就是“起因(萌生念头)”“经过(付诸行动)”“结果(抒发感受)”,这三个关于记叙的很浅显的知识点。
学生模板背得多,但是对于题干提示的知识点回不过神,对记叙性文本的本体性知识不过关,答案不复杂却被学生搞复杂了,还得不到分。
第9题,从“布局谋篇”的角度设题,“布局谋篇”就是一个文章知识,就是文章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构及其关系,一定绕不开主题。
所以答案就是“标题”“结构”“主题”三点,最终就是围绕布局谋篇不可少的这几点给的答案。
15题,“托物言志”每个老师都会讲,但是讲透了没有,为什么能托物,关键是要突破相似点。
20题,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其实是对跨学科知识的关注,要在打通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壁垒。
21题,要教会学生
读新闻,其实要筛选新闻的关键信息及背后隐藏的社会价值。
语文考试的支撑点是文体、文章知识,应该引起更多关注。
语文备考要教会学生关注“语言得体”“文章得体”“文体得体”“思维得体”等学科知识,改善阅读和表达教学。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高考考查要求,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四个方面,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努力提高备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