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洞口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洞口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道冠山隧道洞口开挖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道冠山隧道位于320国道富阳受降至场口段公路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内,其设计概况如下:左洞:ZK14+875-ZK16+260,长1385m(其中进口明洞段长125m,出口明洞段长5m,暗洞长1255m。

明洞明挖施工,暗洞按新奥法施工)。

右洞:YK14+880- YK16+275,长1395m(其中进口明洞段长145m,出口明洞段长5m,暗洞长1245m。

明洞明挖施工,暗洞按新奥法施工)。

道冠山隧道进出洞口主要数量(估列):开挖土石方:89000 m3C20喷砼:3000 m3 E6定型钢筋焊接网:22.86t钢拱架(18号工字钢):5920kg 模注C30砼:6580 m3Ф108*6大管棚:128295kg1.1道冠山隧道工程地质概况1.1.1 地形、地貌本工程位于丘陵山区和冲积、冲海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富春江倾斜。

水系呈树枝状,雨季水位猛涨,水流湍急,枯水期流量较小。

区内岩体大多风化较强烈,山区植被较发育。

1.1.2 工程地质条件本区域工程揭露的地层主要有:(1)前第四系;(2)第四系主要岩性为砂岩、石英砂岩,地质条件较差。

1.1.3 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本项目位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工程所在区域属富春江流域,区内水系较发育,多为排洪沟及山间冲沟,呈南北向或东西向,汇流入富春江,区域内河流径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据附近钻孔水质检测结果,本区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1.1.4 地震测区地震具有强度弱,震级小,频度低等特点。

根据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域稳定性好。

2、洞口开挖施工方案2.1 施工准备及场地布置施工前,应深入工地做好以下调查工作:对交通运输条件和施工运输便道进行方案比选;施工场地布置与洞口相临路基工程、弃渣利用、农田水利、临时施工征地的关系。

设计施工用水、用电方案。

先利用出碴平整场地,以利洞口场地布置。

道冠山隧道进洞口土地已交付,施工便道已通至洞口,本分部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都已到位,且已办好爆破证。

边仰坡锚喷支护所用的材料均取样化验,各种砼、砂浆配合比已作好。

2.2 施工放样项目部派遣有多年隧道施工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负责测量工作,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设置精密控制网点,并自始至终作好下述工作:①、会同设计单位现场交接和复查测量控制点,施工测量用的基准点、水准点,并定期复核。

②、洞外水准点应根据隧道平纵面,隧道长度等进行复核,洞内控制点应根据施工进度设定。

洞内控制点必须稳定、可靠,且通视良好,水准点设在不易损坏处。

测量仪器、工具在使用前应作好校核。

洞内导线根据洞口投点向洞内作引伸测量,洞口投点应纳入控制网内,由洞口投点传递进洞方向的连接角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测量等级的要求,后视方向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 ,导线点应尽量沿线路中线布设,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m。

无闭合条件的单导线,应进行二组独立观测,相互校核。

③、洞内水准路线应由洞口高程控制点向洞内布设,结合洞内施工情况,测点间距以200-500m为宜。

洞内施工用的水准点,应根据洞外、洞内已设定的水准点,按施工需要加设。

为使施工方便,在导坑内拱顶、边墙施工地段宜每100m设立一个临时水准点,并定期复核。

进洞开挖前,根据图纸及有关勘测资料,对交付使用的隧道轴线桩、平面控制三角网基点桩以及标高控制的水准基桩等进行详细的测量检查和核对,建立隧道专门的平面、高程控制网,精确放出隧道洞门位置。

并在每个洞口设置三个相互通视、稳固不动的平面控制点以及两个高精度水准点。

在明洞拉槽开挖前应结合路基情况事先做好排水工作,洞口环行截水沟应先期完成。

洞口环行截水沟采用挖方路段坡顶外截水沟形式,在隧道开挖线5m外设置,将地表水、仰坡水汇流引离洞口,并在完善洞口附近的防排水设施后,再进行明洞开挖。

在洞口开挖过程中,结合洞口路堑施工分层开挖,边仰坡开挖与边仰坡防护同步进行。

对弱风化砂砾岩,采用减弱松动爆破配合风镐挖掘,装载机及自卸汽车装运。

当开挖边坡和仰坡稳定性较差时,采用全部或局部临时挂网喷锚予以加固。

2.3施工防排水2.3.1地表防、排水①先处理隧道覆盖层地表积水。

按图纸要求修筑截水沟、排水沟及其他排水建筑物,洞口附近无积水。

②地表的坑洼、钻孔、探坑等用不透水材料或土壤填塞,并分层夯实。

③(边坡、仰坡坡顶的截水沟、排水沟)在路堑土石方开挖前先进行施工,以确保截引地表水,防止出水口顺坡漫流。

④洞口排水与路基边沟组成系统。

⑤洞外路堑向隧道内为下坡时,将路基边沟挖成反坡,以利于向路堑外排水,必要时还可在洞口外适当位置设横向截水沟。

2.3.2 隧道边沟和排水管①隧道边沟按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并与隧道衬砌同时完成。

②设置排水孔以排除围岩裂隙水和路面水流,并用排水管将水引入边沟。

排水孔间距和排水管的坡度按图纸要求设置,当裂隙水较大时适当加密。

排水管要在初期支护之后施工,以免造成塌方掉块。

2.3.3 防、排水系统①施工中的防、排水工程与隧道竣工使用的排水工程相结合,并各成系统。

②将隧道外地表雨水通畅的导入公路两侧边沟、涵洞或其他安全地带,防止其渗漏到隧道内。

③将隧道开挖施工中的水流应畅通而安全的导入临时排水沟,使洞内无积水。

④竣工后洞内排水沟断面和坡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并保证排除裂隙水的排水管通畅,排除路面水流的排水管进口底端低于路面表面,设置盖板的边沟沟底面低于路面表面。

本合同段隧道考虑到从进洞口往场口方向标高不断升高,属于顺坡施工,本承包人在施工中拟在隧道较低侧设纵向集水沟,将隧道开挖施工中的水流应畅通而安全的导入临时排水沟,使洞内无积水。

排水设专人负责,确保施工过程中洞内排水畅通,保持较干燥的施工环境。

在明洞拉槽开挖前应结合路基情况事先做好排水工作,洞口环行截水沟应先期完成。

洞口环行截水沟采用挖方路段坡顶外截水沟形式,在隧道开挖线5m外设置,将地表水、仰坡水汇流引离洞口,并在完善洞口附近的防排水设施后,再进行明洞开挖。

在洞口开挖过程中,结合洞口路堑施工分层开挖,边仰坡开挖与边仰坡防护同步进行。

对弱风化砂砾岩,采用减弱松动爆破配合风镐挖掘,装载机及自卸汽车装运。

当开挖边坡和仰坡稳定性较差时,采用全部或局部临时挂网喷锚予以加固。

2.2、洞口土方开挖1、恢复中线,测量断面高程,定出边线桩。

2、因洞口开挖宽度、深度较大,采用便道式纵挖法开挖,拟从上到下分层、分台阶进行开挖,每台阶高度5.0~6.0m。

3、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挖掘机开挖土方,利用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将土方运到填方区域。

4、洞口开挖前,先考虑排水系统的布设,防止在施工中线路外的水流入施工区域内,并将线路内的水(包括地面积水、雨水、地下渗水)迅速排出路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5、对设计中拟定的纵横向排水系统,要随着土石方的开挖,适时组织施工,保证雨季不积水,并及时安排边沟、截水沟的砌筑及边坡的修整和防护,确保边坡的稳定。

2.3、石方爆破开挖1、恢复中线,测量断面高程,放出边线桩。

2、根据地形、地质及开挖深度选择适宜的开挖爆破方法,制定爆破方案。

3、用推土机配合人工整修施工便道,清理表层覆盖土及危石。

4、在地面上准确放出炮孔(井)位置,竖立标牌,标出孔井号、深度、装药量。

5、用推土机配合爆破,创造临空面,使最小抵抗线方向面向装运方向。

6、炮眼按其不同深度,采用手风钻或潜孔钻钻孔,炮眼布置在整体爆破时采用“梅花型”,预裂爆破时采用“一字型”。

7、“梅花型”炮眼集中整体爆破的钻孔设计。

a 、炮眼深度一般为5.0m,不宜靠近设计边坡布设,药室距设计边坡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最小抵抗线。

b、用药量Q按下式计算:Q =kw3式中:Q—炸药质量(kg);w —最小抵抗线(m),一般为阶梯高度0.5~0.8倍;k —单位岩石的硝胺炸药消耗量(kg/m3),软石为0.26~0.28,次坚石为0.28~0.34,坚石为0.34~0.35。

c、单排群炮用电雷管起爆,每排药包间距:a =(0.8~1.0)w式中:a —每排内炮眼间距(m);w—相邻两炮之间最小抵抗线的平均值(m);d、多排群炮,各排之间的药包间距:b=1.5w当炮眼布置成梅花型时,上下层药包间距:a=2w下式中:w下—下层最小抵抗线(m)。

8、为确保边坡爆破质量,必要时采用预裂爆破技术,光面爆破技术和排眼毫秒爆破技术,同时配合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减少冲击波影响,降低石料大块率,以减少二次破碎,利于装运和路基填筑。

9、装药前要布好警告,选择好通行道路,认真检查炮孔,吹净残渣,排除积水,做好爆破器材的防水保护工作,雨季或有地下水时,可考虑采用乳化防水炸药。

10、装药分单层、分层装药,预裂装药。

炮眼装药后用木杆捣实,堵塞粘土,堵塞时要注意保护起爆线路。

11、认真设计,严密布设起爆网络,防止发生短路及二响重叠现象。

12、确认危险区内无人、畜、建筑物,警戒线距爆破中心至少300米。

13、顺利起爆,并清除边坡危石后,用推土机清出道路,用装载机或挖掘机装土,自卸汽车运至填方区域。

14、挖方经纵向调运用作路基填料,杜绝随意倾倒,污染环境。

2.4边仰坡防护2.4.1 准备工作喷射施工前,首先清除岩面及坡脚地面堆积碎石,用高压风、水冲洗受喷面,保证受喷面干净。

检查机具和风、水、电等管线路并试运转,对于作业区做到良好的通风。

混合料随拌随喷,若不掺加速凝剂,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掺有速凝剂时,存放时间不超过规范允许时间,超过者作废弃处理。

2.4.2施喷作业喷射作业分段、分层,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喷射时先供水、再供料,后关水。

使喷头尽量垂直于受喷面,喷嘴距离施工面为0.6~1.2米,喷头不停作环形移动,使喷层厚度均匀。

若喷射突然中断,将喷头迅速转离受喷面,以防高压风水冲洗尚未终凝的砼层。

一次喷5~6cm.为控制粉尘,喷射作业系统的水压保持在0.3Mpa以上,喷头风压在0.25Mpa以下。

同时砂子的含水率保持在5~7%。

喷砼终凝两小时后,开始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2.4.3喷砼的场地布置及劳力组织喷砼施工的平面布置,在满足施工工艺的前提下,力求紧凑,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及运输情况,避免施工工序干扰。

集料堆料棚设置在洞口附近,用于存储干料,始终保持较低的自然湿度(3~6%),干搅拌前严格筛选,防止大块料混入,干拌物料调制前,所用水泥和集料均过秤,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砼搅拌机放在洞外。

用砼搅拌车把混合料运到工作面附近。

储气筒设置在洞外,工地采用400w聚光灯照明,工人配备规定的防护用品(防尘口罩、眼镜、乳胶手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