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___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学___复习资料.doc

感冒1、概念,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为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3、感冒的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概念,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喘证概念,喘即气喘、喘息。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喘证与哮病的鉴别一、辨证要点1・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二、治疗原则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孳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帅、健脾、益皆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肺胀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叩,肮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肺痈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看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夏期等不同阶段。

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肺皆肺捞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_外因系指痹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十两者往往丑为因果。

心悸概念,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为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一、病因辨标本虚实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1 .惊悸与怔忡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胸痹胸痹: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真心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下节详述)2.胸痹与胃肮痛3.胸痹与真心痛联系:胸痹心痛失治误治一瘀血、痰浊闭塞心脉一真心痛三、辨证要点1.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

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乂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证治分类,证型,分析,治疗原则,方剂及药物组成痫病概念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称“癫痫”,俗称“羊痫风气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日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 -•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

概念,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

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静而多喜为特征。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均以青壮年罹患者多。

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乂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

痴呆痴呆病机关键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不寐病机关键;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神失养邪扰心神),病理关键,治疗原则,如何理解治疗胃痛以“通”为主,政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腹痛辨腹痛性质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气滞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暖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血瘀痛:少腹刺痛,痛无休I上,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黯;伤食痛:因饮食不慎,脱腹胀痛,暧气频作,暧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病理关键,治疗原则,政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痞满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胱部。

第七节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沿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澹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痢疾定义: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卜一赤白粘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病证鉴别痢疾与泄泻辨伤气、伤血伤气: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

伤血: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治疗原则1、治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 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

治疗上有清肠、化湿、解毒、调气、和血、温中、收涩、理脾等。

2、兼症: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

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

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3、禁忌: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

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已虚,而余邪积滞乂未尽,若单纯补涩,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乂恐伤正气。

此时治宜兼顾,于补益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积,扶正祛邪,权衡运用。

治法总结:清肠、化湿、解毒、调气、和血、温中、收涩、理脾等。

呕吐[概述]一、定义1、定义: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2、包括丁有物有声谓之呕治以和胃雨逆为原则呃逆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便秘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

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头痛2.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证治分类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o轻菖闭目即;重者如坐车羸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病因病机分析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基本病理,虚实两端。

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病位:头窍, 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术,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 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

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小结:1、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2、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3、病理基础:肝肾阴虚4、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5、病理性质本虚标实6、病机归纳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7、病势:轻、浅——中经络「阳闭重、深——中脏腑丁闭证十阴闭/ V脱证中脏中腑8、演变:严重可由闭转脱中脏腑i中经络J恢复期--------- 后遗症期内伤发热【概述】定义: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的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小结㈠病因:情志内伤具体包括两方面即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㈡病机关键:气机瘀滞。

㈢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㈣病性:以实证居多,病久虚实夹杂。

㈤病势:初起以气郁为主属实基本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痰气郁结证(梅核气)证候:主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卜,咯之不出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治法:行起开郁,化痰散结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心神失养证(脏燥)证候: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而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兼证: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脉:舌质淡,脉弦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消渴概念: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小结:1、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2、病极关键:“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3、病位涉及脏腑:主要涉及脏腑在肺、胃(脾)、肾为关键。

4、病性: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5、病势:消渴病日久,病势发展,较容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则导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和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使血行不畅导致血脉瘀滞。

且消渴病的多种并发症也可血脉瘀滞有关。

6、病久并发眩晕、肺捞、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也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二、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自汗盗汗定义:不因大暑、衣着、劳伤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白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病机:自汗——气虚不固,营卫不合盗汗——阴虚内热虚实:白汗、盗汗多为虚证,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属实证。

治法:益气固表,养血补心,滋阴降火,清化湿热。

方药:在辨证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

痰饮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一、诊断依据1痰饮心卜•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皆病史,属饮流胁下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