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
发表时间:2013-03-04T13:38:58.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8期供稿作者:张华梅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

张华梅(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 201400)
当今社会,人人关注健康,追求健康,何为健康?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

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

亚健康是处于疾病与健康间的不良状态,任其发展,后果堪忧。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亚健康是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

如何尽早发现和干预,使其恢复健康,已是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亚健康的形成和危害
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特征是:精神欠佳,机体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待人处事较差,适应能力下降等。

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超过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70%。

亚健康状态会明显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在亚健康人群中,高级管理人员、机关干部、脑力劳动强度大的人群占了很高比例,可导致社会创造能力和正确决策能力的下降。

亚健康作为不适状态,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往往会转化为器质性疾病,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状态转入的,个别会出现无病兆猝死、过劳死等现象。

当今社会,慢性病和亚健康的高发生率,已成为广大人民健康的威胁,也是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涨和“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因此,重视亚健康,干预亚健康,已成为社会和个人的共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高的健康水平;重大疑难疾病治疗的困境需要医疗重心前移;减少医疗投入、减轻经济负担需要对亚健康进行积极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

大量的临床调查和研究表明,亚健康的形成,绝大部分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通过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和糖尿病、70%的中风、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在如何维护健康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提出了“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等促进健康准则。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及方法对亚健康防治具备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亚健康状态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如果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忽视调理,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干预,就能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因此,亚健康的防治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医学历来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张“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医疗卫生保健思想。

这些理论恰恰与人类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

因此,中医学“治未病”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以下内容: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同时,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也形成了具有突出优势与特色的措施,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方面,中医疗法尤其是非药物疗法具有天然、无害、可长期应用等特点,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被誉为是21世纪健康长寿的锦囊。

包括:
1、中医方药调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中医方药具备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特点,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突出的疗效和优势。

即使患了大病,通过手术或防化疗后,及时用中药辩证调理,也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针灸、推拿:是通过针刺或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和保健强身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保健穴有足三里、百会、气海、关元、三阴交、涌泉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金匮要略》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3、心理治疗与养生:中医学强调养生先养心,养生需调神,如《太平御览方术部》:“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

《遵生八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言:“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中医药学历来重视心理治疗,《内经》曰:“善诊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此外如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等均为中医的首创;对于心理情感、生活交往异常者,则可以“告之以其所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灵枢师传》
中医药学也重视养生规律的探求,如自古就有“有养生之道,无长生之方”说法。

重视形神统一、防病养生、劳逸结合,如《黄帝内经》中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乃金玉良言,在当今日渐浮躁社会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传统体育保健,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导引及现代的球类运动、游泳、快走慢跑等体育运动均能通经活络利关节,对于改善亚健康,预防疾病发生均有着显著效果,尤其是快路,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要找”。

当然,各种运动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能强身健体。

5、食疗、药膳、膏方、药酒等,能因人因病而异,培补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三、中医药对亚健康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推广应用,前景灿烂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努力下,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中医界对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及成因、病机、证候、防治等多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

但在肯定中医治疗亚健康的独特疗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来说,治未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仍然是滞后的,距离形成技术标准、产品等来说,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广大的社区基层,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三级防病治病网络,作为中医界后人,我们还需身先士卒,脚踏实地,做中医疗法的宣传者和推广者,继承和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把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技术与预防保健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再立新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