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一说起20多年来,南宁从追赶柳州到超越柳州,成为广西城市中的“一哥”并越来越拉开与柳州的差距这件事,很多柳州人就会或咬牙切齿、或愤愤不平,然后各自找借口或理由替柳州抱不平。
坊间所流传的说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自治区政府偏心,拿柳州上缴广西的税为南宁搞建设”,“南宁通过自治区把柳州的好东西收归己有”,“南宁利用首府地位享受了很多优惠政策甚至于挤占柳州机会”……其实,平心而论,以上很多流传的说法都是我们自己在不掌握真实资料的情况下,单方面臆造出来的,如果柳州人自己不认真自我反思,并总是以“受害者”的心态来看待南宁的进步的话,柳州与南宁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直至望尘莫及……爱柳州,并不是喊口号,而是正视差距。
好吧,就让笔者翻开20多年前的点点滴滴,看看当时的柳州和南宁,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柳州领先篇:柳州河东与南宁琅东及其他笔者曾偶然间翻开90年代的柳州市志,看到里面有一张图片,是位于河东的体育中心落成,当时还配有文字说明,说体育中心是柳州市政府东进序曲的开篇力作,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确实,柳州市在石祺高市长当政时,已经规划了将河东做为柳州市发展的着力点,并大手笔的建设三桥、把工学院东迁,建设体育中心……在80年代的中期就明确提出城市东进战略,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魄力,是柳州之福!南宁的琅东?这个时候还只不过是芭蕉、芒果、牛耕水浇地的村落名字,南宁琅东,属于你的时代还没有来到,耐心再等10年吧,我柳州河东先你一步发力奔跑了啵……从这一点上说,柳州河东起跑的时间比南宁琅东早了整整10年。
柳州河堤,是柳州的亮丽名片,仍然是在石祺高市长当政时发动军民企业共同建起的浩大工程,并且在其《柳州市十年规划》(具体的文件名记不太清楚了,反正就是柳州市第一部城市规划)中明确规定:“河堤向外200米范围内不得批准任何建筑物”,既是防洪考虑,也是为了把河堤留给市民做休闲用地。
这在80年代提出的规划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决策。
但在石离开后,市规划立刻突破红线,河堤纷纷被各强力部门划分占有,一栋栋单位宿舍把河堤占满……现在的启动并艰难推进的“XX风情港”和“X沙角”项目,再次印证柳州城市建设所走的一大截弯路——如果相关规划部门坚持80年代的“河堤向外200米范围内不得批准任何建筑物”的话,何必弄得今天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去拆除呢?对于“617”“719”的洪水记忆是否能够避免损失巨大。
反观当时的南宁,有河无堤,有河无防。
邕江边人家,随水位上下搬家……1985年——1992年,虽然石途中黯然离开,但在惯性发展中,柳州仍然处处明显压南宁一头。
1989年,柳州工贸就以107米傲视广西群楼,南宁最高楼的高度也只能与它“齐腰”;柳州桂剧团的历史桂剧剧《泥马泪》获得全国铜鼓奖,为广西首夺这一奖项,南宁直到10余年后才有《妈勒访天边》出现;当时的广西预备役师在柳州(当时称为柳州预备役师),41军军部在柳州,南宁就是一广西军区和边防团;柳州人均工资数也比南宁要高出许多……柳州工业在相对安稳的情况下获得平稳发展,除被戏称“八大金钢”的大厂外,还有无数的中小企业、街办工厂等,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柳州都能生产,柳州人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柳,就能买到所有生活用工业产品(甚至于还有“柳字号”的军工产品),加上地处“桂中商埠”的便利,商业加工业的完满结合,使得整个柳州城呈现欣欣向荣态势。
当广东顺德的小作坊还在敲敲打打的时候,柳州都乐冰箱、柳州双马电扇的广告已经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荧屏,占据中国小家电市场的一席之地(我家里的那台都乐冰箱,一直用了20多年,直到卖给收废旧的时候,那里面的压缩机仍然能正常工作,制冷噪音很低);而南宁,刚刚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备战氛围中摆脱出来,工业门类不全,很多东西(包括服装)还要从柳州采购回来……(二)南宁起步篇:布局、蓄势、魄力当柳州诸事顺利,孤芳自赏,感慨广西无对手时,南宁开始布局,寻求突围。
布局第一步:企业改制转制,南宁的很多企业到了1990年已经疲态尽显、举步唯艰,同时每年给南宁市财政增加很沉重的负担(当时南宁市的财政非常困难,自治区财政又分文不给——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南宁财政跟广西财政历来混合使用,从分级财政角度来说根本不可能实现)。
为了走出这一步,南宁创造性的率先在全国施行买断“国家工人身份”的办法(不是买断工龄),给予工人一次性适当经济补偿后,私人企业就能从用工市场上顺利招到大量的熟练工人(而在当时,很多工人由于放不下国家工人的身份,宁可在工厂无事可做、消磨时间,也不愿到私企找钱),实现双赢。
南宁市财政发完公务员、教师队伍工资后开始还能有一定盈余,不象原来那么捉襟见肘了,那时候,柳州可是真正的财大气粗(缴完广西财政后市政府还有大量沉淀资金);布局第二步:资金借贷,无论国内国外,财政出现盈余后,南宁市大胆利用当时相对宽松的借贷环境,招国内外闲散资金来为南宁市服务,只要符合相关借贷条件的,都贷下来,一下就筹集到超过百亿的贷款资金(而柳州当时还在遵循“看菜吃饭”的财政原则);布局第三步:钱用刀刃、笔笔见效,百亿资金在手,如何运用成为成败的关键,首先,市政府将绝大部分投入城市基础建设,市中心几乎成了大工地,除少数道路外,其余道路拓宽、拉直……现在南宁市内的主要道路都是那时候一次性拓宽完成的,近20年来都不需要再挖挖填填(而回看柳州道路,却年年挖挖填填,如同儿戏),接下来整顿治安环境,在全国率先建立三号联动指挥调度系统(即110、119、120三号合并、统一调度)……当时很多人都捏了一把汗,将近百亿资金投进基础建设和警力设备更新去,效益在哪,这些钱可都是借来的,到时候拿什么还呀。
其中更让人费解的是,南宁市主动向自治区提出,将当时哪个城市都不愿接手、只好轮流在广西各个城市摊派举办的“广西民歌节”固定留在南宁举办,唯一条件只是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节”,正在伤脑筋为不知道怎么摊派分配举办城市的自治区当然高兴,答应了南宁的主动请樱。
而南宁承接下来后并没有象柳州、桂林一样敷衍了事(在柳州大龙潭曾举办过一届广西民歌节,我只看到几个留学生上台随便唱几首“国际民歌”就草草收场了事,算是完成任务),而是又斥资400万,将1999年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整体给中央电视台几个年青导演承包,那一届的民歌节开幕式晚会非常成功,广西观众首次亲眼目睹许多大腕明星到南宁展示风采,整台晚会水平很高,成为一个经典传奇……南宁国际民歌节一炮而红(从此以后,国际民歌节成为南宁的城市名片,广西民歌节再没人提起,而广西其他城市更是后悔莫及,也主动提出轮流举办民歌节,试图分一杯羹,但南宁市布局在前,已经与自治区达成永久固定举办的协议;而那几个原本在中央电视台里不得志的青年导演,也凭借“大地飞歌”晚会的轰动效应跻身一线导演)……借助南宁国际民歌节的魅力和媒介平台,内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南宁(包括不少原来在柳州驻点的企业),畅通无阻的市区道路、优美宽松的自然环境,良好迅捷的治安效率,通过口口相传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百亿投入换回倍增效应(民歌节后几年内南宁市吸引投资10多倍于百亿),当然也不必担心偿还贷款的问题了。
这几步妙棋的走出,需要气魄、需要眼光,更需要长远的整体大局观。
(三)南宁超越篇:一步先步步快如果说,1999年起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奠定了南宁广西城市“一哥”的定位,那么2003年被国务院总理宣布作为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则是使南宁昂首阔步走上国际有影响力城市的关键一步。
俗话说“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南宁获得“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城市这个机会,则属于一次阴差阳错的“事先有所准备”,这种阴差阳错、歪打正着机率的出现,可能再过500年都不会重新出现。
那么,当年毫无优势、事先不被看好南宁,是怎么样在争取“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城市的角逐中力挫强大对手,扭转局面的呢?这确实是一次惊险的城市发展机会争夺战,值得细细回味……2003年初,刚履新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了进一步改善中国外部环境、推动自由竞争区的建立,在对东盟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时正式提出,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举办一次中国—东盟博览会。
这一消息公布于众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就积极筹划并物色适合的承办城市,当时南方几个省市自治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哪个省的城市能夺得承办权(而且当时已经明确是将给予永久承办权),不仅仅是这个城市受益匪浅,整个省内的所有城市都能从中获益。
广东、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申办材料并派出规格很高的代表团进京,广西是最后一个提出申办的,所准备的材料也没有其他兄弟省市那么底气十足:四川是人口大省,各类上下游行业齐全,与东盟产业互补性强;广东是经济发达省,进出口大省,且有广交会、深交会,又毗邻香港、澳门;重庆是新设立的直辖市,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势……而当时风头正劲的是云南的昆明市,这是一个号称“春城”的名城,又在1999年刚刚成功举办完世界园艺博览会,其城市影响力和良好形象正达到顶峰(当时一提起昆明,国内都知道在那举办的世博会),之前为办好世博会还投入巨资把昆明基础建设修缮一新,而且与东盟国家“正面接壤”(云南省不止与一个东盟国家领土接壤,边境贸易往来密切),优势强大……广西只不过是与东盟里的一个国家侧面接壤,边境贸易刚刚开始初步形成(当时中国跟东盟的贸易主要通过云南,很少“绕道”广西),南宁的城市知名度远比不上昆明……那时候,不少内部人员都将广西南宁纳入与贵州贵阳同一档的最先被淘汰行列——第一档当然是云南的昆明、广东的广州、重庆,第二档是四川的成都……中间国务院明确承办城市必须要与东盟国家直接毗邻。
那就只能在昆明和南宁这两个城市中进行选择,很多人都已经认定,昆明将毫无悬念的以明显优势胜出,获得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城市。
确实是这样,在当时,无论昆明的名气、城市软硬件、承办经验、地缘优势等各方面都不是当时的南宁所能相提并论的(客观来说,差距真不是一点点),连广西申办团自己也都觉得大局已定。
这次机会又将与广西擦肩而过了……。
但这时候,审理负责人提出一个小小的问题:2004年年内必须要能够举办,你们有合适的、高规格的会展中心吗?云南和广西的代表都懵了,对呀,这是一次博览会、展示会,不是露天搭个棚子就能进行的,而昆明世博园并不是专业的会展中心。
而且只有一年多的时间,马上开工建设弄一个也来不及了。
看到云南代表束手无策,广西代表也更加感觉毫无希望,南宁市内只有一个广西体育场,60年代建的,低矮陈旧,就更拿不出手了……但在场的一个代表突然冒出一句:“南宁市有一个现成的会展中心啊,而且马上就要建成了!”这句话让广西代表团一下有了起死回生的感觉,赶紧连夜给广西打电话,让南宁把在建会展中心的相关图片资料迅速传真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