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选择题、理解性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赏析选择题、理解性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四个方面的习题——赏析辨识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资料。

【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

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答案:D。

分析: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

2.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

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

B.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

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

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

C.“肝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D.“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

答案:B。

【解析】(3)“妙处”是指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一种境界。

不仅仅是“洞庭风光之妙”。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3.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词人欲舀尽西江水,慢慢倒入北斗这个酒勺中,来招待天地万物。

这种豪情是宠辱皆忘之豪情,这种境界是物我两忘之境界。

B.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

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C.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

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

答案:D.解析:归隐田园不对.4.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

B.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

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C.词的上片情景交融。

词人描写了广阔的湖面、澄澈的湖水、素洁的月光,营造了幽谧、廖阔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悠热自在的心情和坦荡旷达的胸襟。

D.这是一首豪放词,笔势雄奇,大气磅礴,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

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答案:D. 解析“现实主义的词作”错,应为“浪漫主义”。

二)理解性默写: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①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释】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泛沧:青苍色的水。

挹(yì):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背景】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

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鉴赏】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n)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

'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洞庭秋色美在澄澈。

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

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

张孝祥之罢官,原因不明,但应是蒙冤。

他过洞庭时,看到皎洁的月色,触发情怀。

“表里俱澄澈”一句,是写月夜洞庭,亦是词人心迹的写照。

所以,“表里俱澄澈”的情怀和洞庭皎洁的月色融为一体,成为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色。

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

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

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

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