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工业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 文化景观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论的立论是错误的。
.
5
(二)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
白兰士
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和白吕纳 核心思想: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
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人类的生活方式 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包 括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同样的环境可以 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给人类活动提供多种可能 性,它们被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
31
.

32
(七)环境感知
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人地关系。
它的内涵是:人在对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各种可能 性进行选择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 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
3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民族性格)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18世纪,民族、政治、宗教)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社会历史发展: 家长制、君主制度、民主制)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1844-1904)
.
4
代表人物:拉采尔和森普尔
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 原因,是世界上各种人文现象的决定因素,一切社会现 象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
10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
9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第一章 人地关系
§1 人地关系理论 §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1
§1 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
2
一、 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人地关系: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地 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 地关系指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以 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之关系。
.
6
评价:可能论是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是人类认识人地关系方面的巨大进步,该理 论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的选择能力,认为不能用 环境控制解释一切生活现实,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放 到了人这个积极因素上。可能论认为人的选择能力来 自于心理因素,这必然导致人类对人的关系的认识走 向“唯意志论” 。
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确实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有
些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如人和生产力的分布、房屋形
式、种族特征等),是对“天命论”和“神创论”的反
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因此便认为人类活动完全
受自然环境决定,完全受制于自然力,显然是不科学的,
这种理论容易使人走上地理“宿命论”的道路,甚至掩
盖了人地关系的实质性矛盾(供、求矛盾),因此该理
该理论提出后,得到了各国学者的普遍认同和发展随 即又诞生了和谐论。
.
8
(四)生态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 核心思想:地理学的目的 “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
特点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研究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反应,人是中心论题,一切其它现象只是 当他们涉及人和他们的反应时才予以说明。 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 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简言之,环境感知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下的人群 所形成与该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意识。
如:许多宗教(或某些地方)把自然灾害当作神对居
民的惩罚,因此为避免这种灾害发生,常采取抚慰神
的办法(如:河伯娶妻的故事)
.
33
(八)文化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 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在人 地关系中出现了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观点,而人又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文 化决定论。
.
7
(三)适应论(协调论、和谐论)
代表人物: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
核心思想:人地关系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 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 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 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 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 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
34
二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协调论
协调论是适应论、和谐论的继续(在1980年国际地理大 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
协调(和谐)是指矛盾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称和睦
代表人:众多科学家
核心思想:人类只有在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严 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既能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要, 又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人类活动与自 然环境的和谐。只有如此,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崇高目标。
协调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35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