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理购物ABC评课稿

合理购物ABC评课稿

《合理购物ABC》评课稿
《合理购物ABC》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中第三单元《购物的学问》中的一课。

本课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所涉及的,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离不了的购物。

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但是三年级学生的体验与经验毕竟受到年龄的局限,他们还不会分辨哪些是合格商品,基于此学情出发,郑秋映老师以六一儿童节而进行的采购活动为切入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购物方法,重点学习如何正确了解商品信息,并运用信息合理、正确选择商品,知道食品中的“三无”含义,自觉养成抵制“三无”产品的行为,通过多种形式掌握一些购物的小窍门。

通过这节生动有趣的课堂,孩子们从中受到教育,学有所得,并学以致用。

郑秋映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与执教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所以在教学中,郑老师在课堂开始时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带来的物品,将生活中的“超市”和“购物”带到课堂中,让孩子们在课堂里购物,聊购物、学购物,最后学会合理购物。

并在不断地探究中,学生认识了qs,知道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知道了“12315”,在原来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升情感态度价
值观。

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课件的出现,就是将课堂上抽象的内容变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思维欲望,形成思维活动的良好氛围。

学生在购物的时候,是不会看生产日期、保质期、条形码等,而这些标识恰恰是购物的重要指南针。

我利用信息手段,先让学生认识牛奶盒上的标识,初步知道什么是合格产品。

然后引导学生观看两个有关三无玩具和三无食品的视频,让他们知道其中的危害,从而自觉抵制三无产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质高效课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教师引导他们主动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自主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了解商品欣喜,并运用信息合理正确选择商品时,于晓婷老师采取的就是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与发现的教学策略。

郑老师制定一个表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讲述要关注商品的何种信息,并再运用学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所收获的知识,再去排查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商品中是否符合合格标准。

在此环节的学习中,郑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主持人”式的引导型角色,全过程都由孩子们进行自主学习与发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小组讨论,很快发现几乎大部分商品都有生产日期、材料,生产地与饮食存放注意事项等等,为了考查孩子们是否真的会区分合
格产品,郑老师还有意放入了一些过期食品和无产品信息的包装食品让孩子们选择,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掌握了如何正确选择商品的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些劣质产品和“三无产品”。

在发现、讨论、判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随之认知到了QS质检合格标志,知道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各种途径如拨打消费权益电话“12315”投诉举报,拒绝购买“三无产品”等等,在原来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

四、拓展延伸关注学生生活
郑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能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的场景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在选择的过程中针对形形色色的需要,重在让学生反思哪些是脱离实际的“贪求”,哪些是“合理消费”“节约资源”,从而渗透不能跟别人随意攀比、正确消费观念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在学生实际挑选的过程中,需要讨论,需要思考,需要对比,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增长了生活经验,练习做完,也明白了合理购物的重要性。

回顾郑老师的这堂课,让人感受到了极富生活气息的品社味,学生精彩的收获也良多,不过这节课还存在几点不足之处:
1、同学交流不够深入。

同学交流过程中还有一点拘谨,放不开,只限于个别的同学,没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2、对同学的课堂评价还是做得不够到位。

目前的课堂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师对同学表示的评价,教师适当,到位的评价能激起同学学习的热情,同学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效果,可以发挥他们
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而教师过于平淡,不够针对性的评价,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

相关主题